中新网9月2日电 马来西亚东方新闻网“东方名家”栏目刊发《马来西亚前锋报星期刊》的评论,指出在大马发展华文教育必须超越种族主义。文章说,因为拥有依族群划分的多源流教育制度,大马各族依然被各自的教育体系所束缚,各族民众因此日渐疏远。
文章摘录如下: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教育是组成民族国家的重要环节。假设教育制度种族主义浓厚,那国家也不会好到哪里去。大马是世上唯一拥有依族群划分的多源流教育制度的国家。的确,从某个角度来看这是大马的一项优点。
不过,每次政府有意依据“一个马来西亚”概念,在不否决各族学习母语之下,整合各源流学校,有人就会报警,更对政府胡乱做出指控。
我很敬佩沙巴、砂拉越土著。作为土著,他们没有争取建立本身单一族群的学校。这是大马全民必须珍惜的妥协精神。马来人及土著也没有本身族群的学校,有的是为全民而设的国民学校,这是与全球接轨的制度。
马来西亚独立52年了,教育制度依然尚未独立。各族依然被各自的教育体系所束缚。即使马来人信任国民学校,但其实那也是个种族性的体系。各族民众因此日渐疏远。
我对华教体系颇有研究。王庚武把大马华人分成A、B、C三类。A是与中国直接或间接保持关系,更注重中国局势的人。B则是固执、现实,注重政治、经商及社团的人。他们影响力深厚,并且在教育、政治及传媒圈内占有一席之地。C则是对时局感兴趣,并且积极参政的人。王庚武认为他们的身份认同不明显,但普遍上效忠国家。
王庚武的观点,也受到马华策略分析与政策研究局(INSAP)的沉赛芬(Rita Sim)及宋慧君(F.K. Soong)认同。他们把650万大马华裔分为两种。一是种族意识强的,大约占85%至90%,他们上华校、参与华团、积极拥护中文媒体。另外10%至15%则是说英文,受英文教育,多数信奉基督教的人。
受英文教育或在国民学校就读的华裔学生华人色彩不强,更容易与其他族群交流,有助于国民团结。而华校毕业生则相反。这导致社会两极化逐渐明显。
如今,出现了将本身族群利益置于国民整体利益之上的人。比起国语,他们更重视母语。就说国语在华小的地位,他们每天学华语,但每周只有三天上国语。
这还不包括数学、科学、生活技能、道德、公民及地方研究等以中文教授的科目。我建议教育部增加华小上国语的时段,至少要与华语课一样多。不然,马来文作为国语的地位是毫无意义的。
我对华校有非常广泛的了解,我所有子女都在华小受教育。我也是一家国中的家教协会主席。这家国中的学生主要是华小毕业生。
我发现学生们对马来文的掌握不尽人意。因此,学校被迫设立预备班,但这不表示不用上预备班的学生国语就一流。他们通过背书学国语,这可以应付考试,要与朋友交流或吸收知识却略显不足。
华教地位不曾受威胁,财力更逐渐壮大。在我孩子就读的华小,每年财政报表总额超过100万令吉。这显示大马华人对华教给予了强大的支持。而国民学校则受威胁。
即使大马政府努力在不否决其他族群学习母语的情况下创立单一源流学校,但他们却怀疑这是政府系统性消灭华校的阴谋。
独立52年,这就是他们的想法。这表示大马教育体系还未独立。我们的思维依然受种族主义束缚。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