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泉州10月18日电 题:华侨大学50年:一校两生 多元交融
中新社记者 曾福志 孙虹
今年11月1日,华侨大学将迎来建校50周年。华侨大学校庆年喜事连连,在福建省教育厅近日公布的本科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项目名单上,该校的“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项目获评。
获评报告称:该实验区充分结合闽南文化素质教育的资源优势和“一校两生”鲜明的生源结构,在办学理念、培养模式、课堂教学、课外活动、社会实践、校园文化等方面全面推进多元文化交融下的文化素质教育。
华侨大学是中国招收境外学生较多的几所大学之一,境外学生3600余人,来自30个国家和地区。这是华侨大学从创办伊始就形成的生源结构。
学校的特色也是学校施教的难点。几十年,学校不断探索完善“看人下菜”的经验,每个专业均对境内外学生的毕业学分分别作了规定。对境外学生,采取弹性学分制,比如四年制的本科学生,只要在3到6年里,修满最低学分就能毕业。两类学生在公共基础课、学科基础课、专业课、选修课、实践教学环节等方面也有不同要求。学校对境外生的高等数学、大学物理、“两课”等公共基础课程进行专门设计,教学计划单列,从而架构起境外生公共基础课的教学体系和培养模式。
为适应境外就业竞争的需要,学校特别加强英语、计算机语言和汉语的教学,注重对境外生的基本技能训练,还为香港、澳门学生单独开设“香港基本法”和“澳门基本法”课程。因材施教体现在教学的每一个细节,境外学生数学、语言等课程较弱,单独开设小班授课;相应增设中国地理、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等课程,增进他们对中华文化的认识。
境外生个性较独立,学校创造条件让境外学生参与学校民主管理,在大学期间培养他们的领导能力。从2009年起,学校召开校长办公会,除参会的校领导外,还邀境内、境外学生代表参加旁听,并就学校工作提出自己的建议。
学校在中低年级实行“导师制”,不仅在学习,在生活、思想等各方面给予学生指导,帮助学生全面发展。部分学院实行境内外生互帮互助机制,开展境内外学生“一对一”结对子,即由学习较好的内地学生帮助海外华侨华人学子,让他们在互助的学习过程中,进一步增进了解,加深对彼此文化的认识。这被同学们生动地称为“导生制”。
此外,学校还每年组织境外学生到中国内地的一些城市进行社会考察,如长江三峡、西藏、中国西部贫困地区等,让他们体验民俗风情,对中国有全面直观的了解。
华侨大学一向推崇“宽容为本、和而不同”的校园精神,“一校两生,因材施教”就是这种精神的体现。秉承这种精神,华大才有了“一元主导,多元交融”、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华大的篮球队,这支不同肤色的“多国部队”,才能过关斩将,三夺CUBA总冠军。
“一校两生,因材施教”更是华大“重视基础、拓宽专业、提高素质、加强能力”教育理念的体现,这种理念让华大培养出一批又一批“会通中外”的人才:建校50年来,不仅为国家建设造就了大批优秀毕业生,在各地、各界都有突出的表现,更为马来西亚、朝鲜、菲律宾及香港、澳门、台湾等20余个国家和地区培养了近4万名毕业生,他们为居住地的社会、经济、科技、文化、教育等领域作出积极贡献,得到海内外社会的广泛肯定。(完)
参与互动(0) | 【编辑:谢萍】 |
专题:华侨大学50周年校庆 |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