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辈华侨华人完成了资本的原始积累,同时也在异国他乡扎下了根;新华侨华人凭借自身良好素质和已有的资金、技术等优势,突破了老华侨以“三把刀”为主的传统行业的取向,开始涉足住在国的各行各业——
进入一个新的创业时代
日前,2006年华侨华人专业人士创业发展洽谈会(简称“华创会”)在武汉举行,来自海外的200多位华侨华人专业人士、100多位华商和跨国公司代表,围绕生物医药、信息技术、环保科技、汽车工程等领域与湖北省内外相关企事业开展对口交流和项目洽谈。
国务院侨务办公室主任陈玉杰在“华创会”开幕式上说,中国利用外商直接投资中60%以上来自华侨华人、港澳同胞。尤其是近年来,携带高新技术和先进的管理知识,多形式回国创业或为国服务的新华侨华人越来越多。他们已成为推动中国科技、经济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中国政府对此高度重视,寄予厚望。国家有关部门出台了一系列专门政策,各地设立了100多个创业园,扶持新华侨华人投资创业、进行技术合作与创新。
“华创会”在汉已成功举办5届,从最初单纯吸引海外高新技术人才,拓宽到海外华侨华人专业人士、工商科技界人士、海外专家教授。从本次“华创会”来看,参会代表层次进一步提高。华侨华人专业人士大都是博士毕业3年以上,硕士毕业5年以上,并携带至少一项以上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实用项目或能代表海外大企业寻求国内合作伙伴的项目。
刀,不是“新侨”的选择
开餐馆、服装加工、理发、摆地摊、开小店、倒腾小买卖,曾是很多华侨华人海外创业初期的经历。老华侨靠“三把刀”(菜刀、剪刀和剃刀),白手起家,艰苦奋斗。经过几十年的发展,老一辈华侨华人完成了资本的原始积累,同时也在异国他乡扎下了根;而新华侨华人凭借自身良好素质和已有的资金、技术等优势,突破了老华侨以“三把刀”为主的传统行业的取向,开始涉足住在国的各行各业,超越了传统的“三把刀”行业。
可以看到,剃头刀多在华人社区为华人提供廉价服务,一直很难登入所在国时尚圈里。而经营服装和皮革的华人产业在走低端、薄利的营销模式时,又常常遭遇所在国同行、政府及行业协会保护性贸易政策的敌视和打压,这种状况从西班牙埃尔切烧鞋事件、俄罗斯海关扣押事件等事件上可见一斑。
相对于其他行业而言,中餐业投资少,风险小,专业性不是很强,中餐业是华侨华人在海外的传统行业。在欧洲几乎任何一个稍大的城市,都可以见到中餐馆的影子。英国有80%以上华人靠餐饮业为生,全国约有中餐馆9000家,占全英各式餐馆的1/4。法国的中餐馆已经超过5000家,成为法国餐饮业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经营定位上,中餐业已经开始走出了过去低档、廉价的误区,装潢考究、菜式丰富、做工精良的中餐馆在逐渐增多,基本形成了高、中、低档中餐馆“百花争艳”的局面。
但经过数十年发展,中餐业成饱和状态,无序发展、恶性竞争,使得行业扩展余地不大。而高技能、高水准的厨师严重缺乏,当地媒体对于某些中餐馆脏、乱、差等负面情况的过度报道和渲染,家庭式小规模经营,子辈多认为中餐行业没什么发展前景,“子承父业”传统被打破,因而很多中餐馆目前已面临后继无人、无法发展壮大的尴尬境地。
华人传统行业出现终结现象有多种多样的原因,但最主要的原因是华人对自身的要求不断提高。如老华人在对子女的教育上,希望他们能进入更有出息的行业,加之近年来,出国留学、海外投资人员的增多,海外华人的素质和形象大大提升等。
逐渐进入当地主流行业
美国南加州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联盟主席王中平形象地介绍了美国华人形象的变迁:起初是“三把刀”;后来是“三师”,工程师、医师和会计师;而今是“三家”,科学家、企业家和发明家。
这一变迁表明,华人越来越多地进入当地社会的主流行业。
资料显示,最近20多年华人经济正在加速由传统产业群走向新兴产业群,就表明了华人经济对高技术时代的适应能力。而且在海外华人社会中,有数量广泛的科技精英,他们是世界高技术发展的重要动力。例如在美国,有15万多华裔、华人工程师和科学家,他们在很多领域,特别是在金融、科技和信息领域的表现令世人瞩目。硅谷技术人员中有1/4左右是华人或华裔,由华人主持的科技型公司超过1000家。
新华侨以知识分子群体为多,他们知识层次高,知识水平超过了老华侨,他们活跃在海外社会的方方面面,经济触角已经伸向电子、通讯、金融、物流、旅游等领域,并做出了让人刮目相看的成绩。
日本横滨华侨总会名誉会长曾德深先生深有感触地说:“从事经济工作的新华侨,了解日本市场也了解国内市场,他们在日本学成并有了经济基础之后,转而投资中国,成绩不俗,这是很明智的抉择。”
与传统行业的老一辈华侨相比,新侨与国内开展经济、科技合作交流的势头更为强劲。
转变:仍然任重道远
尽管华人整体经济的行业呈多元化发展,但仍以第三产业为主,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海外华人经济的范围仍局限于传统的行业,虽然规模上会比从前更大。金融、保险、房地产等行业的从业人员虽日渐增多,但很难以行业态势出现,很难在华侨华人经济中占有较高份额。
在经济规模上,华人整体经济依然处于住在国国民经济有益补充的地位。由于欧洲在财政、税收、法律、宏观市场调控等方面具有较为完备的体制,加之华侨华人自身整体素质仍有待提高,家族式管理模式短期内难以向现代企业管理模式转化,华侨华人企业将仍多以中小企业为主,发展壮大较为困难。
在经营手段上,华侨华人企业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很难摆脱家族式管理的模式,同时由于欧洲在经济各领域中的限制性政策,华侨华人企业在投资、融资等方面具有较多障碍,资本运作很难进行,因此华侨华人企业势必以经营性的资本积累和壮大为主。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作者:聂传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