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渗入核心部门的华人经济为"意大利制造"添光彩
在意大利的普拉托有一位名叫徐秋林的华人企业家。他领导的企业雇佣了24个工人,意大利人、华人各占50%的比例。这家企业的主要产品是皮革制件,在2003年的销售额就已达到1500万欧元。该企业在意大利和中国都有专门经营其产品的商店。徐秋林于2004年加入意大利工业家联合会,并被当地媒体誉为“旅意华人第一企业家”。
在近日由中国和意大利共同举办的“移民与全球化”研讨会上,徐秋林的事迹成为意大利学者安东内拉·切卡尼奥所列举的一个中国移民的成功典型。大多数在意大利取得成功的中国移民在意谋求发展的基本路径也与此相似。切卡尼奥女士是意大利博洛尼亚大学教授,并任职于普拉托移民研究与服务中心。她长期以来对在意大利的中国移民的生存和发展状况十分关注,并做过深入调研。在她的眼中,中国移民是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华人经济为“意大利制造”带来了繁荣。
意大利:南欧华人最多的国家
切卡尼奥教授认为,对于近些年中国向世界各国移民来说,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中国实行的改革开放政策具有重要意义。中国对世界经济的影响逐年增长,具有强大的国际影响力与国际责任感。20世纪80年代以后,中国人自由移居国外成为可能。而有身后一个国力日渐强盛的祖国作为后盾,移民们移居海外的底气也更足了。
欧洲人口自然增长率的下滑引起了劳动力短缺。欧盟的扩张与稳固,国际市场的全球化引起的对劳动力的需求不断增长,也使欧洲在中国移民眼里变得越来越具吸引力。对新一代中国移民来说,欧洲已成为一个充满机遇的地方,他们举家迁往欧洲,并在那里积累资本,并对当地经济的繁荣做出了巨大贡献。
至于在欧洲选择哪个国家作为迁徙目的地,即中国移民在欧洲这块棋盘上如何移动,则取决于各个国家的情况,主要是看是否能让他们举家迁居并实现其经济利益。意大利是南欧国家中第一个接纳中国移民的国家。近20年来,先后于1986年、1990年、1995年、1998年和2002年,分批实行过移民合法化政策。基于这样的政策,意大利成为目前南欧华人人口最多的国家。
华人职业取向:并非都是打工者20世纪80年代中期,初来乍到的旅意华人几乎都在家族式的小作坊中干活,从事输出性的加工工作,为意大利的成衣、针织品、箱包、皮革等行业的最终产品服务。中国移民攀登社会阶梯的主要方式是,争取成为一个自主经营者,也就是自己做老板。虽然并非所有人都能实现这一梦想,但成为自主经营者的愿望,一直是华人群体积累资金并为之努力奋斗的巨大动力。
在这样的动力驱使下,中国移民在意大利的经营活动在近20年内取得了不菲的成就。2003年6月,旅意华人自主经营的企业已有1.5万家,2004年则上升到1.85万家,比上一年增长了28%。在2004年,中国移民的生产经营方式类型出现了转折:中国移民经营的非生产性企业超过了生产性企业。从事生产制造业的是8972家,而从事贸易、金融、服务业则达到了9582家。这表明,中国移民在社会经济价值链中的地位正在攀升。
“意大利制造”:华人经济功不可没
尽管意大利在许多产品的产量与出口方面都经历着危机,但它在时装和家庭装饰方面的产品附加值仍然达到42亿欧元(2004年),超过了德国汽车工业的产品附加值。另据欧洲统计局的数据,意大利在欧洲属于领先地位的行业有纺织、服装和皮革生产系列,是欧洲最大的生产国,在欧盟25个成员国上述产品总产量中分别占29%、32%和45%。
切卡尼奥教授认为,意大利经济支柱产业之所以能在欧洲占有一席之地,很大程度上归功于华人作坊。华人作坊多数经营服装、纺织品、家具、制鞋等行业,而这些行业是意大利工业体系中的核心部门。也就是说,华人经济已渗入到意大利经济的核心部门。由于华人作坊较低的劳动力成本、生产与组织安排的灵活性,使意大利订货商获得了较大的竞争优势。某些华人作坊甚至进入意大利专设的工业园区,成为纺织、服装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该行业的生产附加值以及意大利GDP的增加做出了有目共睹的贡献。
华人新形象:事业有成
根据切卡尼奥教授的调研,旅意华人中一部分成功人士正利用自己的跨国身份,逐步从生产环节向贸易环节转化。
具体做法是,他们返回中国创办自己的生产与贸易企业,从事利润丰厚的进口贸易,并在家乡对极有诱惑力的项目进行投资。这些经济活动的跨国性与现代性,对那些移居他乡,通常处于附属地位的移民来说,具有极大吸引力。
事实上,现在从事从中国进口商品并进行商业批发的华人,已构成了一个新的社会群体,与从前旅居意大利的移民截然不同。这些华人代表了事业有成的华人新形象,体现了中国人的新观念,即华人有能力在短时间内在经济上站稳脚跟,并为祖国的强盛做出物质上、文化上的贡献。旅意华人中,“做有成就的华人和爱国者”的观念逐渐深入人心。他们在经济、文化等多重领域发挥着与日俱增的作用,在中西方舞台上不断展示他们的魄力与成就。(来源:欧华联合时报 作者:梁懿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