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11月28日电 据韩国《朝鲜日报》援引《周刊朝鲜》报道,“新华侨”是指1992年韩中建交后来到韩国生活的中国人,与已在韩国扎根120年的来自中国台湾的“旧华侨”概念不同。“新华侨”正在韩国社会的方方面面扩大自己的影响。
据法务部出入境外国人政策本部资料显示,居住在韩国的中国人正在逐年增加。韩中建交之前仅有195人(包括朝鲜族在内的中国国籍外国人登记者),在10年间已增加至8.45万人。至2004年为20万人,2006年超过了30万人,今年10月为39.48万人。
出入境外国人政策本部信息分析科长崔景植说:“其中汉族为10.88万人,占整体的28%。”相反,上世纪70年代一度达到3万多人的来自中国台湾的华侨却持续减少,目前仅剩下2.21万人。即使不算上朝鲜族,来自中国大陆的新华侨也达到了来自中国台湾旧华侨的5倍。
新旧华侨在各方面都有差异。如果说旧华侨通过结婚、入籍等表现出了打算在韩国永久生活的态度,那么中国大陆的新华侨则有着“长期滞留”的倾向。旧华侨与原居地的联系基本断绝,但新华侨却在两地同时巩筑基础,推进“多重基础”战略。
建国大学中国现代史教授梁必承说:“区分新华侨的核心概念是他们在韩中两地同时拥有基础,应该把他们重新定义为‘新中国人’。”
在活动领域上,旧华侨一般从事餐饮业或小规模贸易业。但新华侨却凭借高学历和专业把活动领域扩展到了律师、研究岗位等专业领域以及中小企业经营等领域。最近急剧增加的中国留学生是最有潜力的潜在新华侨。
“要吸收韩国的一切!”
在首尔中区太平路新韩银行5楼金融工程中心,该银行科长冯沿鹏(28岁)正在聚精会神地关注着显示各种信息的6个显示屏。今年9月4日走进新韩银行的冯沿鹏隶属于IB(investment banking)团队,负责“structuring”业务。这是开发针对个人和企业的金融商品,负责筹措资金乃至运营的工作。冯沿鹏与4名组员一同参与开发既将问世的与股价指数联动的存款商品。
生于中国辽宁省的冯沿鹏在小学、初高中时每过一年即跳级一次,于15岁时考入北京大学电子工程系。4年后他成了年龄最小的毕业生,轰动一时。冯沿鹏先是在中国国营移动通讯企业大唐电信做了3年的研究员,之后在摩托罗拉和国家地理频道等外资企业的事业开发部门积累了经验。
他最早与韩国结缘是2006年8月成为首尔大学国际工商学院(MBA)第一届学员。冯沿鹏说:“我会充分利用通过MBA课程在韩国建立的人际网络。”他毕业后选择在新韩银行工作。当时很多企业向他递来橄榄枝,但冯沿鹏说,新韩银行强调的“创造性革新”打动了我。
他说:“随着时间的推移,国境的意义会越来越淡薄。韩国经济要进一步发展,就要比现在更加国际化、全球化。如今中国经济正在转变为世界的市场,拥有广阔的可能性。我也相信韩国经济的增长可能性。”
当问起他的目标时,他回答说:“我想成为像沃伦·巴菲特一样的投资家。”就15年后仍留在韩国的可能性,他回答说“70%”。就30年后留在韩国的可能性,他回答说,有可能的话,时间越长越好。
冯沿鹏为了提高韩语水平,每周三次去延世大学学习韩语。“韩国企业和韩国人、韩国文化,可学的东西太多了,我想成为连接中韩两国的桥梁。”
2006年7月被SK电信录取的陈平(24岁)是北大英语系毕业生。现在她是市场战略室经理,负责分析国内移动通信市场。
陈平说:“收到很多中国国内企业抛来的橄榄枝,但还是果断选择了韩国企业。未来具有爆发性成长潜力的中国移动通信一定会有我的一席之地的。”她还说:“在移动通信领域韩国可是世界最强的国家。有很多部分需要嫁接到中国。韩国之行是我人生的一次魅力选择,没有一丝后悔。”
她的未来计划是,约两年时间里充分学习韩国文化以及韩国的移动通信,然后转到中国北京的SK电信。“在哪里工作并不重要。重要的不是在哪里,而是做什么工作。对于我来说,能够随时到韩国进行商务洽谈才是至关重要的。”
今年4月份进入SK能源公司的韩冬是通过SK全球实习生项目进入公司的。目前,韩冬作为中国事业组的成员,正在参与SK在中国武汉推进的石油化学领域的项目。
出身辽宁省丹东市的韩冬虽然毕业于北京中医大学,但不喜欢拘泥于稳定生活的他,选择了富有挑战和变化的人生。在读中医大学时他曾为韩国留学生辅导中文,由此慢慢开始了解的韩国,竟然成为他人生的第二个舞台。
韩冬在首尔大学国际学院获得国际通商学硕士学位。他说:“最少在韩国停留5年,将吸收韩国的所有一切。”当问起20年后会不会留在韩国时,他回答说:“有50%的可能吧。”
在企业资源规划(ERP)组工作的王欢是毕业于上海复旦大学的经营学硕士。由于丈夫是韩国人的关系,她在上海IBM工作一年后来到韩国。王欢说:“女性在社会施展自身潜力的方面,韩国尚不及中国。与晋升机会及薪金等方面男女平等的中国不同,在韩国好像存在着看不见的一堵墙。就女性充分发挥个人能力来看,韩国不比中国公平。”
中国年轻专家纷纷进军韩国
另外,以专业性为基础进军韩国的“新华侨”也有不少。目前,法务法人太平洋企业法务部中国部门,就有4名中国律师任职。法律领域是朝鲜族进军最多的领域之一。
池涌泉(35岁)律师是吉林省人,从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和中国政法大学法学系毕业后,于高丽大学法学研究生院获得了硕士学位。2000年他赴澳大利亚悉尼大学法学院留学,之后在法务法人太平洋实习。当时的实习经历使他日后来到太平洋工作,目前他的工作是在韩中海外投资方面提供中国法律咨询。他负责企业并购、房地产金融、外国人直接投资(FDI)以及与《劳动法》相关的业务。预计,明年他会被派到中国工作。
池涌泉认为在韩国生活有三点不适应,即韩中文化差异、语言不通、韩国人对中国人的社会偏见。他的妻子是韩国人,他说:“20年后仍在韩国生活的可能性大概是50%。”他认为,中国的教育体系和教育水准不比韩国差,今后会让子女到中国接受教育。
在该企业的法律团队中,除池涌泉外还有金勝峰律师(31岁,吉林省人,上海复旦大学法学院、首尔大学法学研究生院毕业)、洪松峰(30岁,黑龙江人,北大法学院毕业)和李光星律师(30岁,吉林省人,中国政法大学、高丽大学法学院毕业)。
三星电子数码媒体部门VD(visual display)事业部的责任研究员朱克(30岁)已在韩国生活了4年。2004年8月他进入三星电子后,负责开发数码电视的硬件平台。朱克是河南省人,毕业于上海复旦大学电子工程系。他与妻子以及40个月大的女儿在水原灵通洞生活。
他说,与在中国为IBM或英特尔等外资企业工作的同学相比,我的工资要高20%到30%。他积极劝说留在中国的后辈到韩国工作,也是因为这里工资高且生活稳定。
朱克说:“我想在韩国待5年,如果条件允许,我一生都想在韩国生活。”问他20年后仍生活在韩国的可能性时,他说:“最少也会超过50%吧?”
就是否会加入韩国籍的问题,他说没想过。问他女儿长大后是否可以嫁给韩国人时,他表示没问题。不过他认为韩国的教育环境多少有些令人遗憾。如果把女儿送到国际学校,费用会很大,可送到旧华侨子女就学的华侨学校,也有些问题。朱克还表示,在医院里与医生沟通很难,为此曾大伤脑筋。(蔡成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