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巴厘十二月十九日电 题:秋日红叶灿如火 ——印尼巴厘老华人曾加廉推动华文教育侧记
中新社记者 邓卓明 叶小刚
风景如画的旅游胜景——印尼巴厘岛上,百分之九十多的居民信仰印度教。但这里,也同样生活着少数华人。近日,记者踏访巴厘岛,却发现一位白发苍苍、精神矍铄的长者,活跃于华人社团,醉心于推动当地华文教育事业。老人家对印华文化教育的执着不懈与孜孜追求,在当地华人社会中闻名遐迩。
他,就是八十高龄的印尼着名文人曾加廉先生。曾老出生于印尼苏门答腊北部的一个山城小镇——先达。一九五八年弃商从教,直到六十年代学校被关闭。当年手执教鞭的他,对华文文学十分热爱,常常写一些散文、诗歌之类作品,投给当地华文报纸发表。后来,曾老与全家迁往雅加达,在那里工作生活三十多年,直到二00一年退休。二00二年,老人家又与老伴迁居巴厘岛与孩子们团聚,含颐弄孙,享天伦之乐。而自此,他的晚年生活,却犹如秋日的红叶,更加灿烂、夺目。
“巴厘岛就是一个田间小镇,我喜欢这里的安逸、悠闲、幽静。”曾老对记者说。其实,在巴厘岛,你说“曾加廉”,当地华人可能不一定能记得起;而若说起“小鲁”,那便无人不知。曾老在朋友的鼓励下,将尘封了数十年的“秃笔又重新挥起涂鸦”。他的华文文稿常在雅加达《国际日报》、泗水《千岛日报》上发表。近三年来,曾老发表了数十万字的文章。而“小鲁”就是他的笔名。
曾老除自身投入华文文学外,更令人敬仰的是,尽管年迈体弱,但他对推动当地华文教育的发展,充满热情,全力以赴。“闲暇之余,我也投入了巴厘华人华社的各种社会活动,广交朋友,多认识一些人,增广见识,受益匪浅。”老人家对此引以自豪。
记者今日在曾老的陪同下,来到巴厘知名的“印华学校”。这里共有七百多位学生,其中九成是华人的后代。虽然开办仅五年多,学校规模不断扩大,“当初,他们是租用场地来当教室,招收的学生也只有六、七人,而现在却建起一栋大楼、五十多间教室,却还不够用,明年还要扩建。”曾老说起该校历史时,如数家珍,而谈及学校发展的美好前景时,则显得兴奋不已。
在该校,记者一行遇见了来自广东的温老师。她被该校聘请,给当地学生教汉语。当她遇见曾老时,就像是见到了老熟人。从他们之间的交谈中,看得出来,曾老常给学校以支持与指导。
该校负责人对曾老所给予的支持,其感激之情,溢于言表。在巴厘岛,像印华学校此类的三语(用印尼文、英文与中文等三种语言教学)学校,还有“文桥学校”、“光明学校”等。这些三语学校,都是曾老常去之地。尤其是,他对前来支教的中国汉语教师的关爱之情,令这些远在异国他乡的年轻人,倍感亲切、温暖。
曾老还利用他在报社兼任特约记者的有利条件,为三语学校做义务宣传,为推广华文教育鼓与呼。当地报纸时常可见他写的这方面文章。
“是什么力量推动了我退而不休?……是良知的召唤!”曾老在近期推出的新着《秋日红叶》中,还表达了他的祈愿:“在文艺创作和文教事业上有着点滴贡献的老一辈文化人,让我们再开出盛花来!”(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