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伦敦二月十二日电 (记者 李鹏)“外国人不认识汉字,能欣赏书法艺术吗?” 旅英书法家赵翼舟不知道被同胞问过多少次这个问题。记者第一次见到他时,不能免俗地很好奇:在这远离中国的异乡,如何从事书法这门“最最中国”的艺术?
赵手执酒杯,哈哈一笑:不懂中文的西方人更懂我的书法,正是在英国成就了我自己对书法和艺术的认同。
的确,赵翼舟的作品被包括英国女王在内的上流社会收藏,英国主流媒体上也屡屡出现他的名字;本月七日和十日的《泰晤士报》上有他整版报道和作品介绍,称他是英国“第一位的当代中国书法家”。
且听他娓娓道来:“对不懂中文的外国人来说,书法关闭了文意的大门,阻碍了阅读的时空秩序,线条、色块、形体、框架等书法‘形体’自我宣言的意义因此被放大,而这恰恰回到了书法艺术的本体。”
很玄?以中国人的视角看来,赵翼舟的作品是对书法传统的创新,比如他不拘泥于方块字本身的禁锢,将背景、色彩甚至绘画等更多元素加入到书法作品中。
某种意义上来说,在与中西文化的距离感中,赵翼舟在探索书法这门古老的中国艺术,创作一种可以“讲国际语言”的书法形象。
赵翼舟自幼酷爱书法,但钻之愈久,愈觉其深。临摹古人和名家作品,他坦言,当一开始理解的写字成为书法,就发现书法深不可测,更觉得创新之难。跟老师学书法,赵有疑问,为什么要从楷书学起?他的理由很简单,古人一开始写字并不是从楷书开始的——楷书东汉末年才出现。
中国数千年的历史上,书法一直行走在实用性和艺术性之间,在字形和文意之间抒发作者的法度与情趣。赵翼舟说,随着电脑的出现,书法出现了“实用性断奶”,在笔已基本不用的情况下,书法艺术因此面临“千年未有之大变局”。
在他看来,与其它艺术一样,书法也有其时代精神,隶书、行书、草书及各种名家之体,皆是不同时代精神的体现,那么,当代书法的时代精神到底什么?
经历了十余年的海外“流浪生活”,赵翼舟自称站在中新文化门槛上,“不东不西,不里不外”。“门槛上的”赵翼舟在二锅头和西方哲学中寻找答案,作品根植于中国文化传统,又浸淫于在西方文化背景,因此凸现出突破传统书法窠臼的现代思考与审视。
他认为,应该让作品内在“裸的体语”说话,而不是将文字的意义强加在书法形象上。他说:“西方人不懂汉字,不至于迷失在字词中,他们因此只见森林,不见树木,正好歪打正着地享受了书法的整体美,而这正是他们更能接受我书法的原因。”
比如,他写的“当代世人五症候:懼”,每个西方人都能从中看到恐惧,而许多中国人则惊讶于他对文字的大胆变形。又比如,他最新完成的系列作品“四十头哲学家的驴”——同一汉字“驴”在他的笔下意趣迥然,成为四十个中外哲学家形象和思想的代言。
不管你是西方人还是东方人,有一点感受是共同的,赵翼舟的作品特立独行。他以更宽阔的视野将书法这门古老的东方艺术,与西方哲学对视、对话和对接,或许正如英国巴斯的东方文化博物馆近日为他举办作品展的题目所言,他在有形中“围猎无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