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整顿零售市场的法令于1月15日生效,鉴于在俄务工经商的华人为数不少,他们的遭遇成为近期国内媒体关注的焦点。记者经调查发现,俄罗斯各地执行有关法令的力度差别较大,而各地华商受影响状况也大不相同。
莫斯科:寻好退路继续经营
记者日前多次走访莫斯科市东部的切尔基佐夫市场,这里是俄最大的集装箱市场,在莫斯科从事批发零售的中国商贩大多聚集于此。尽管新法令已生效多日,但市场上几乎感觉不到任何异样,眼前情景让人不禁觉得有些奇怪——前来进货的客流依然熙熙攘攘,华人商户们脸上也丝毫看不出沮丧。他们谈到未来可能发生的变化,答案多是“不知道”、“不清楚”。
来自河北的张先生在市场上干了6年,他认为市场在4月1日前彻底清理中国商户的可能性不大,“我们虽说做批发,但零售也是兼着做的,怎么来区分?我看只能从营业额上区分了。整个市场的营业额太大,一年怎么也得上十亿(美金),主要都靠中国人撑着,‘一刀切’的做法不太可能,影响太大了。反正现在我在这里的生意没什么变化。”他相信,俄方在4月1日之后还会有一个过渡期,否则中国人走了不会有人来顶替,市场只能关闭,而那时候受损失的不仅仅只有中国人。此外,张先生也未雨绸缪,为俄方可能的行动作了一些准备,除了减少进货外,他还雇了一位俄罗斯退休老太太当店员。他不无得意地说,“如果俄方真的限制外国人,也影响不到我的生意”。
来自福建福清的陈先生做的是皮装生意,他说,目前虽有不利的传闻,但还是从国内进了一批货,“不进货怎么行?下面两三个月卖什么?总不能就这么打包回家吧”,他抱怨这两年生意不好做了,现在更是有关闭市场的传言,搞得人心里不踏实。至于万一市场关闭华商可能遭到的损失,他说,“早几年来市场干的还行,赚到了钱可以贴一些,如果是这两年新来的,估计会亏。但总的来说,最后赚的人还是多”。他今年春节不回国过年,一是观察一下形势,二是争取在4月之前把货物清空,如果真的有变化,他那时回国就不再来了。
远东:心态平和大批撤离
连日来,国内外媒体都报道了俄远东地区中国市场被关闭、大批华商撤离的消息,记者就此电话采访了中国驻哈巴罗夫斯克领事馆副总领事崔少纯,证实了相关消息。
此外,记者通过采访一位在哈巴罗夫斯克工作的华人了解到,从去年年底有关政策法令陆续出台,华商就开始采取应对措施,有的将货物甩卖,有的将货物运回国内,少部分人转入当地商店内继续经营。
一些华人商贩的损失主要是低价甩卖货物造成亏损、预付的摊位租金无法退回。在当地华商聚集、颇具规模的“伟宝”市场,经营服装、鞋帽和生活日用品的上千处华商摊位目前已是人去摊空,颇为冷清。与此同时,越南人和中亚人也从市场上撤离,看不出俄政策的民族针对性。而在一些小型市场,仍有零星华商继续甩卖剩余存货,不少俄罗斯人为淘到便宜货而感到高兴。此阶段远东受政策影响的市场主要集中在哈巴罗夫斯克、符拉迪沃斯托克和布拉戈维申斯克,而在伊尔库茨克等少数远东城市,华人市场所受的影响并不大。
不论从生活中切实感触、俄罗斯媒体报道,抑或两国官员的表态,记者都得到一种明确印象,俄罗斯此番市场及移民整顿运动并非专门针对中国公民。
在交谈中记者还发现,在俄经商华人心态都比较成熟,或许是对俄罗斯经商环境中不利因素有较充分的心理准备,或许是多年的磨炼使然,使得他们能够正视客观现实,积极调整经营思路,规避经营风险。
值得注意的是,在俄当局关闭了远东一些中国人市场之后,俄罗斯媒体报道了相关措施可能引发的不利后果。俄塔社报道说,在符拉迪沃斯托克,当以中国和越南商人为主的“小白桦”市场被关闭后,当地居民担心从此无法再买到价格低廉的日用商品。俄罗斯居民普遍担心的是,最后为“市场革命”支付代价的是普通老百姓。在禁止外国人在市场从事零售贸易后,有两大问题无法解决,一是难以找到足够多的劳动力来支撑被清空的市场,二是本国商品无法满足国人日常生活的需要。如不妥善解决,这些问题终将导致物价上涨,对民生造成不利影响。(来源:新华网;作者:刘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