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紧要关口? 欧洲华人成购房主力军苦乐自知(2)——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华人新闻
    到紧要关口? 欧洲华人成购房主力军苦乐自知(2)
2010年05月20日 10:13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受政策制约,观望的人占大多数

  房地产市场的一蹶不振,直接引发银行的信贷危机。擅长理财的中国移民自然受到了冲击。

  迄今为止,虽然鲜有中国移民因为还贷不及时而遭致银行制裁,但是居高不下的回收房、二手房、抵债房、拍卖房仍然源源不断地推出。从前年开始,在西班牙大大小小的房展会上,推出的几乎都是这类产权房,价格也从几万欧元不等到十几万欧元。有业内人士指出,这类房产的上市必将造成房产价格下跌,而受益的自然是现今的买房者。

  令银行和房地产机构意想不到的是,时过境迁仅仅两年左右,房地产市场的主要买家已经不是以前那样了。他们已经从原来的老板、业主、白领转化到如今的工薪阶层。自去年开始的历次房展采访当中,记者已经明显觉察到这一现象。日前召开的西华联和GRUPO PINAR集团举行的首届房展会上,占购房者80%以上的都是打工的普通侨民,一向被视作经济实力较差的东北移民,也占购房者很大的比重。

  记者还发现,很多购房移民在购房问题上有独到的见解。他们认为,房子是用来生活的必须和基础,有了自己的房子,才有了自己真正的家。而买与不买,则取决于银行信贷政策和房子的客观条件,如果能够得到理想的贷款支持,加上一个方便地段的住宅,有谁会不愿意去买呢?

  “月供几百元——要么帮别人买,要么给自己买”,这个说法的来由出自一个朋友之口,此话虽然听来很普通,但是细品却不无道理。一直以来,房产是既可供自己使用又可以用于投资的不动产,所以一直被认为是比较稳定的投资产品。仅仅在西班牙,一部分经济实力较强的华人移民可能同时拥有几套房产,在房产交易中获得巨大收益的实例,在日常生活中屡见不鲜。

  但是,生活在底层的大多数打工者不是这样。他们长年为人打工,甚至为了换份工作而频换住所,依赖的都是通过租金租来的临时居家。很多人为了节省费用,搭铺租住,惹来了无尽的麻烦和困扰。条件尚好一点的,花几百欧元租用一个房间,也只是落个暂时的清净。

  近几年来,随着个别移民的收入稳定和提高,少部分人开始了独自居住。他们从喧嚣不已、脏乱不堪的住所搬到了属于自己的个人空间里,极大地改善了生活条件。但是,这类独居的住所通常都价值不菲,以马德里和巴塞罗那为例,稍好一点的都要700欧元之上,这个开销对中国移民的月均收入来说,几乎占到了月收入的三分之二,而对时下房产和银行机构待售的房子总值来说,几乎完全承付得起。

  “月供几百元——要么帮别人买,要么给自己买。”从眼下的房产走势来看,的确值得每个华人移民考虑。

  就马德里当前的房地产走势,很多业内人士认为已经到了谷底。作为首都,其房产低价的下滑也有一个底线。但是买房子不同于普通商品,挑挑拣拣在所难免。除了理性的选购之外,对所选购的房屋也应该有一个更为理性的认识。

  这次房地产展会上,个别人对记者抱怨好房子太少,选择面不大。就记者看来,80年代以后的较新房屋,在价格上还是有着明显优势的,那些70年代之前,甚至更早一些的老式房屋,虽然房子价位不是很高,但通常都需要再次装修,甚至多次翻新才能入住,这就在无形当中加大了购买者的购房成本,而较新一点的房子基本不用大装修。

  银行供楼贷款已经有所放开

  这是每个购房者都非常关心的问题。记者在现场获知,担纲这次房展会的CAJA MADRID银行,较之前几个月的信贷局势,已经有了大幅度的放宽迹象。

  银行通常为了盘活资金,都会在许可的条件下,给申请者以较宽松的信贷支持,这都要视申请人的工资和其它有效收入做前提。对那些年代久远的老房子,银行的信贷比率可能还会有所增加,通过本次房展会,许多人都感觉到了这一点。

  本次房展会虽然只有两天,但是收获颇丰。主办单位欣喜地看到,有300多套房屋达成看房和购买意向,中国侨民的购房热情由此可见一斑。记者真心希望身为“无房户”的中国侨民,都能抓住机遇,利用商机,从而成为“有产阶级”,安心享受一个属于自己的住家。(晨阳)

参与互动(0)
【编辑:史词】
    ----- 华人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