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凯平:中国的强国之路与华文媒体的国际化——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华人新闻
    金凯平:中国的强国之路与华文媒体的国际化
2009年09月02日 17:14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中国的强国之路与华文媒体的国际化

  作者:金凯平(《澳洲侨报》社长)

  早在上个世纪90年代的时候,就有人预言未来的21世纪是属于中国的,中国必将在新世纪里重新崛起,成为能决定全球命运的强国。然而21世纪甚至还未走完第一个10年,中国就已经取得了突破性的发展:经济总量不断创下新高,目前已居世界第三位;以载人航天为代表的科学技术占据世界领先地位;海军实施远洋护航标志着军事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成为了中国走向世界强国的宏伟里程碑;全球性金融危机则为中国在强国道路上加速前进提供了新的机遇;2010年在上海举行的新一届世界博览会,更将为确立中国的强国地位起到“一锤定音”的作用。世界强国的地位对于中国而言,不再是遥不可寻的梦想,而是唾手可及的现实。

  向世界传播中华文化是中国强国之路不可或缺的部分。中国历史上在东亚地区曾保持了很长时间的强盛局面,也造就了直到今天依然存在于广大东亚地区的中华文化圈。时至今日,中国的综合国力,尤其是经济实力虽然傲据全球,但在文化方面,中国对世界其他民族国家的影响仍然十分有限。这种文化输出的短板局面,严重妨碍了中国强国地位的巩固,更在一定程度上滞后了其他领域的发展。

  综观当前情势,推动中华文化的传播其实已经具备了充分的条件。日益增多的海外华人人口已然构建起一个日益庞大的新“中华文化圈”,它遍及世界各个角落。中国在世界范围内日渐增长的影响力,也加剧了非华人受中华文化吸引的程度。中国的地位越显要,迫切需要了解中华文化的群体就会越壮大,传播中华文化的必要性自然也大大增强。

  现代社会中,媒体从来就是文化传播的利器。对于中华文化在海外的传播,中文媒体当仁不让要起到主要作用。不仅由于中文媒体是海外世界接触中华文化的主要渠道。其综合性、灵活性的特点也决定了中文媒体可以在文化交往中扮演重要角色。

  海外中文媒体的发展曾经因为历史原因造成来自不同地区的中文媒体存在着很大差异,但近年这种差异性不断缩小。简体字取代繁体字,来自中国大陆的内容成为报道的主要方面,政治观点上的分歧日渐缩小,共同看法日益增多,这些都清楚地表现出海外中文媒体走向融合的趋势。此外,大陆本土媒体的实力也逐步雄厚,开始走出国门,在世界范围内拓展其影响。

  尽管海外中文媒体已经取得了颇为不易的成就,但一些根本性问题的存在,依然困扰着它进一步的发展。首先,由海外华人自行创办的媒体,受华人总体经济实力的制约,大多数规模仍然过小。其次,因为海外办报的门槛较低,所以出现部分华人盲目办报的现象。再次,虽然各国各地区的中文媒体间已经有了融合趋势,但是各个媒体之间尚存在的地域观念、政治观念的差异,制约了这一趋势的发展。如果不能很好的解决“小、弱、散、闭”的突出弊病,中文媒体便无法在全球媒体中真正获得有竞争力的地位,在传播中华文化方面所起的作用也将较为有限。

  由此可见,只有创办国际化的中文传媒才能更有效地推动中华文化的传播。为此,中文媒体要构建全球统一的中文媒体(报刊),把目标建立在实现一家媒体覆盖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的基础上。并根据媒体所在地的具体情况,实现媒体报道的区域化和专门化。将中国的国家力量与海外华人优势相结合。还要加强英文报道的内容,以打破语言隔阂,扩大中文媒体影响力。同时,也要利用网络平台扩大影响。

  总而言之,文化输出将是中国今后强国之路的主攻方向,而中文媒体是文化输出的主要凭借。只有一个国际化、全球性的中文媒体才能很好完成中国强国之路赋予的伟大使命。21世纪必将是中国的世纪,也必将是中华文化以更迅速、更普及、更有效的方式进行传播的世纪。

    ----- 华人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