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海啸下的香港传媒及《文汇报》的因应之道
作者 王伯遥(香港《文汇报》总编辑)
香港是全球媒体尤其是印刷媒体竞争最惨烈的地区。700万人口的城市,居然每天有100万份收费的报纸发行,同时有110万份左右的免费报纸赠送,这样高的覆盖率,是全球任何一个城市都没有的。正因为如此,加上全球金融海啸的猛烈冲击,香港目前的绝大多数媒体,无论是印刷媒体还是电子媒体,都只能说是在惨淡经营,挣扎求存,力求早日熬过世界性经济不景的严冬。据不完全统计,香港多家媒体减少印刷张数和节目制作,精简部门及人手。今年以来,这一行裁员或被变相裁员的从业员人数已经超过了1000人。
相对于香港以至全球华文报业的艰困,香港《文汇报》虽说同样经受金融海啸的巨大冲击,却无论在发行还是广告方面都能基本保持稳定,而在海外发行方面还能逆境自强,有所拓展。本报的新闻报道,已经连续两年获得香港报业公会颁发的新闻奖项最多的殊荣,本报的社评亦已多年高踞香港电子传媒摘播率的前列。我们认为,文汇报之所以能够在如此激烈的媒体较量中自立于报业之林,关键就在于以下几点:
一、坚持正确的市场定位。创刊61年来,我们始终坚持了爱国爱港的政治立场,同时也坚持了“中国新闻报道权威”的市场定位。大量有关中央对港政策、动态的领先报道,各种有关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的最新动态、深度分析,令《文汇报》成为香港各方政治力量、公务员、各国驻港人员、知识界,以及工商百业不可或缺的信息来源。
二、力求贴近香港社会。比较本报今天和过去的新闻报道,非常突出的一点是新闻“更贴近港人”。我们在筛选新闻和确定经营专题时,注重选取港人关心的题目,反映他们的喜怒哀乐,解答他们的疑难困惑,报道他们关注的政策变动、社会动向,以至衣食住行、娱乐体育、求学营商、理财增值等各种信息,绝不放弃任何一个响应读者需求的机会。此外,在内地、国际新闻报道的选题方面,我们都十分注意突出香港视角。
三、发掘新闻事件中的人性光辉。当今世界信息泛滥,新闻报道千头万绪,如何令报道更加吸引读者,更富感染力,我们作了多方面的尝试。其中,在报道中注重刻画人性关怀,以人为本,是比较成功的一环。
四、追求崭新视角,创新报道形式。除了力求独家新闻之外,香港《文汇报》将更多的精力,放在了追求崭新视角及报道形式方面。例如,在报道8万人罹难的地震大灾过程中,本报没有停留在表面的事态发展上,而是着意发掘反映事实真相、人性本质的深度报道。这些深度报道每天一个整版,以持续20多天的规模,形成了本报地震报道的一大特色。
五、搭建华文传媒合作平台。近年来,本报锐意发展海外市场,已先后与海外11家媒体合作,比较成功地创办了“美洲版”、“东南亚版”、“加拿大版”、“泰国版”、“菲律宾版”、“马来西亚专版”等11个不同的海外版,每天在海外的总发行量逾40万份。在这个合作平台上,所有伙伴组成了一个国际合作的大家庭,除了新闻报道以及版面上的合作,其它业务也能互相呼应,出色地完成了不少海外合作项目。
追赶同行,展望将来。我们真切地认为《文汇报》在现有的基础上,完全可以更上层楼。毕竟,我们在内地各个省市自治区设立了30多个办事处以及遍布海外的庞大合作网络,我们已经在海内外读者心目中确立了一定的地位和口碑,这些都是我们进一步拓展的宝贵财富。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