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华媒伴随母国前行200年:用追问点亮手中火把——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华人新闻
    海外华媒伴随母国前行200年:用追问点亮手中火把
2009年08月23日 12:01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资料图片:4月16日,“第五届世界华文传媒论坛”新闻发布会在上海举行。主办方之一中国新闻社社长刘北宪在出席本次会议时表示:世界华文传媒论坛将为全球华文媒体表达心声提供平台,促进海外华文媒体之间及他们与中国媒体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探讨世界华文传媒的发展与壮大之路,提升华文媒体的整体竞争力和影响力,扩大世界华文媒体在国际上的话语权。 中新社发 汤彦俊 摄

版权声明:凡注有“cnsphoto”字样的图片版权均属中国新闻网,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使用。

  中新网8月23日电 当地时间23日出版的《侨报周末》将刊发题为《中国的2015年将会什么样?》评论员文章指出,自从1815年由英国传教士在马六甲创办《察世俗每月统计传》,海外华文媒体到2015年刚好是两百年。我们生逢其时,应该看看国家路径与自我设计之间的关系,用不断的追问点亮媒体手中那只火把。

  文章全文如下:

  中国的2015年将会什么样?这是一个典型的算命游戏式的提问。但若有了正襟危坐一脸严肃的态度,这提问就不免会引人好奇和深思——笔者上周应邀担任一项媒体培训课程主讲,开篇便是这第一句话,当然此非故弄玄虚,而是引导着想象一下未来的国家和热闹的宇宙:中国要在2015年发射火星探测器,日本要在那一年发射月亮女神登月卫星,印度宣示要实现宇航员登月,而美国则在两年前就宣布要在2015年重新登上月球……

  就在两周前,《华尔街日报》上发表了经济预测研究机构IHS Global Insight的报告称,中国有望在2015年超过美国成为世界头号制造业强国,比原来的预测要提前数年。这是因为“美国制造业萎缩是导致中国加速赶超的重要原因”。换言之,中国经济成为全球老大也只剩“最后一英里”的冲刺,而人均了的经济水平相信仍在各国排名中间席。

  除了洋人认为中国速度太快,中国人自己也有数据测算——中国现代化战略研究课题组两年前发布《中国现代化报告2007》时指出,在对有关数据进行分析后预计,如果按照中国1980年至2004年的速度估算,中国第一次现代化实现程度达到100%大约需要8年。即中国可能在2015年前后完成第一次现代化,达到1960年发达国家的水平”。

  然而作为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一次经济增长,“中国奇迹”的书写方式似乎比预定轨道更令人担心的是现代化和全球化在西方的衰退与反动是否会警醒中国人?国家财富持续长期增长以后的中国百姓将会进入何种生活状态?中国的人口增长、资源匮乏、生态破坏、军力提升、文化抢救以及移民迁徙、教育改革、家庭结构、商业习俗又将如何?

  中国的发展的确一直是外界关注焦点:毕竟,世界上五分之一的人口整齐划一的行进是一幅既磅礴壮观又充满变数的画面,世界上的顶级学问家如果不能回答有关中国增长带来的问题简直就是这个时代最具讽刺性的事儿。于是,各种版本的“中国观察”或者“预测中国”(其中当然也包括“中国威胁论”)便顺应时景纷纷出炉,也是一时的洛阳纸贵。

  在2000年,美国国家情报委员会就是这一波预测热的始作俑者。当年该委员会发表报告《2015年的全球趋势》就作了如此预测:2015年东亚地区最大的不稳定因素是“中国的经济和军事力量的崛起”,其次是“朝鲜半岛的统一”和“日本要求发挥地区领导力的意愿的增强”。而美日中等大国在关于相互竞争关系和如何对待印度尼西亚、朝鲜等地区的不稳定政权方面将面临难题,在台湾海峡等问题上可能发生军事对立。

  这些令人憧憬和杞人忧天的预测实际上对中国人的影响并不大——我用这个问题作小型民调,许多朋友都会答曰不知道,而且他们一律相信中国经济越来越好,生活幸福指数也会越来越高,只是这种概念十分模糊,不够具体。我会说,距离2015还有六年,这可能是中国崛起中产阶层、社会资源不够分配、利益矛盾日益突出、公众心理严重失衡、老龄国家形态完成的六年,你又如何?对话的结果常常就陷入了一连串的追问。

  其实我想说,自从1815年由英国传教士在马六甲创办《察世俗每月统计传》,海外华文媒体到2015年刚好是两百年。在这条历史长河里,华文媒体爱恨情仇,伴随着母国共同前行,昨天的新闻已成历史的底稿,而明天的预言不要成为未来的垃圾——虽然不能肯定这是一个完美的盛世,但非常相似黄仁宇先生眼中那个“大历史”。我们生逢其时,应该看看国家路径与自我设计之间的关系,用不断的追问点亮媒体手中那只火把。

  因此要问2015年中国会怎样?其实没有答案。答案就是媒体人的不断追问。(评论员 张西望)

编辑:张冬冬】
    ----- 华人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