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3日这一天见真章。联合国派来的考察人员面无表情,每考完一场,就当场阅卷,而齐立玮和战友们则在忐忑不安中等待,他有生以来第一次害怕听到别人叫自己的名字,因为一旦念到“齐立玮”三个字,也就意味着他被淘汰了。
“越到最后压力就越大,因为越在后面被淘汰,遗憾就越大。还好,我非常幸运!”112名初试通过的警察经过最终甄选考试,只有51人通过,齐立玮幸运地成为河北省本批唯一通过的警察,最终取得了联合国维和民事警察资格证书。当然,他也知道,取得维和警察资格证书后,根据维和任务的需求,自己随时可能被派往任务区执行维和任务,而在外派执行任务前,他还要随时接受相关培训。梦想成真,齐立玮激动得难以入眠……
采访中,中国维和民事警察培训中心副主任高心满向记者介绍,维和警察主要分两种:一种是维和民事警察,另一种是维和警察防暴队。维和民事警察的具体选拔条件是:必须是中国共产党党员,大专以上学历,英语通过四级,参加公安工作五年以上,年龄在25周岁以上,具备英语听、说、读、写的能力,具备两年以上的驾龄,身体必须经县级以上医院体检合格。符合以上条件者方可报名,通过报名后即可到该中心参加为期两天的选拔考试。考试内容具体包括:英语听说读写、汽车驾驶倒库和路考、手枪5米速射和7米慢射、引体向上等体能测试以及心理测试、面试等六项。其中,对英语水平的要求尤为严格,因为任务区的维和民事警察来自全世界的各个国家,工作和交流的官方语言是英语,英语不过关是无法开展工作的。至于维和警察防暴队选拔条件,高心满介绍说,要求拥护中国共产党,热爱公安工作,志愿为世界和平作贡献,参加公安工作五年以上,有一定的公安防暴工作经验,年龄在25周岁以上,身体健康,有较好的体质;指挥官、联络官、执勤官、后勤官则必须具备熟练的英语听、说、读、写能力。
训练:必须把自己培养成“水陆两栖动物”
Nous sommes DSOL,merci pour votre cooperation!
(我们是维和警察,正在执行公务,请予配合!)
清晨6点,在晨光的辉映下,一名头戴蓝色贝雷帽的女孩正在流利地朗读着法语。她叫诸颖,是中国第四批赴海地执行联合国维和任务的防暴队员之一,此刻她正和其他维和防暴队员一起在中国维和民事警察培训中心集训。
海地处于加勒比海地区,当地的官方语言是法语。为了圆满完成维和任务,法语和英语是每名维和队员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每天早晨的晨读则是队员们的必修课。
“我们必须把自己培养成为‘水陆两栖动物’。”防暴队队长刘育青打趣地调侃,他坦言,“当听到要去海地执行维和任务时,心里直发怵,生怕砸了锅,语言不通啊!但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强化训练,现在已经感到信心十足。”
其实,许多维和队员和刘育青一样都是从零开始,现在,他们的英语、法语已经说得顶刮刮了。采访中,一名队员摊开教材对记者笑嘻嘻地比画道:“你瞧,其实英语和法语有很多相似之处的,许多单词甚至拼写相同只是发音不同。”掌握了学习规律,自然感到学习语言也是一种乐趣,然而在这“乐趣”的背后,队员们吃了多少苦则可想而知!
拿不到结业证,过不了关,也就意味着没有出国维和的机会,这是每个人心里再清楚不过的事。短暂的训练结束后,联合国将适时派员对防暴队员们进行甄选考试。“让考试来得更猛烈些吧,我们已准备充分。”维和队员如是说。
驾驶也是维和警察防暴队员的基本功。自接到赴海地执行维和任务后,陈定武就在自己的卧室里挂起了一张海地地图,每天仔细研究海地的地形和路况。“从地图上看,海地70%为山地,道路状况复杂,没有过硬的驾驶本领,在那里可以说寸步难行。”陈定武说。
在培训中心的训练场上,有一个高5米、呈45°角的“双驼峰”陡坡。每天,队员们驾驶着越野车在这里上上下下,进行拐弯、爬坡、下坡等练习,早已是驾轻就熟。而距培训中心几十公里外的天津盘山,也是维和防暴队拉练的场地。经常是这样:在曲曲折折的盘山道上,一边是悬崖峭壁,一边是万丈深渊,数十辆印着蓝色“维和”字样的越野车来回穿梭……
记者在培训中心采访时还看到,操场上,队员们在指挥员的口令下整齐划一地练习着数十种手势。这是什么技能呢?
原来,解救人质、要人警卫、物资押运……维和防暴队需要执行许多充满危险性的任务。比如一所房子里有几名人质、几名劫匪?劫匪手上有几支枪、几把刀?执行任务的队员都需要互相沟通,而行动则要求悄无声息、出奇不意,于是手语就成了极其重要的一个环节。
“使用失误会直接导致任务的失败,我们对这些看似简单的手势从不敢掉以轻心。”队员们强调说。
海地维和:威胁与荣耀如影随形
对任何一名联合国维和警察来说,与代表祖国赴海外维和的无限荣耀如影随形的,永远少不了各种各样的威胁。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