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400名中国女工在罗马尼亚罢工维权的风波还没有平息,从阿拉伯联合酋长国(阿联酋)又传来消息,数百名中国工人因代理费问题在迪拜举行示威集会。据统计,2006年1月至10月,通过劳务输出中介公司到境外打工的中国人有27.4万;到目前为止,大约有375万中国人在境外打工,这还不包括非法打工者。他们多数集中在日本、韩国和新加坡,所从事的行业已从建筑业扩展到农业、服务业和环境保护等行业。就在中国海外劳工人数急剧上升的同时,各种纠纷,特别是劳资纠纷也越来越多。
上百名中国工人在阿联酋劳工部门口“安营扎寨”
“2月6日,仍有130多名中国工人在位于迪拜的阿联酋劳工部门口‘安营扎寨’。”据阿联酋《海湾时报》报道,这些工人为迪拜一家工程公司工作,这已经是一周以来他们举行的第四次抗议了。
“争议的核心问题是中国工人要求返还在国内收取的代理费,”一位驻迪拜的中国外交官告诉《环球时报》记者。据当地媒体报道,为了在阿联酋获得一份工作,工人们曾向一家中国劳务输出公司支付了一笔费用。从上周开始,中国工人们开始要求返还这笔代理费。工人们曾发起过静坐示威行动,后经中国驻迪拜总领事、阿联酋劳动部代表及劳务输出公司代表出面协商后,双方达成协议。由雇用他们的这家阿联酋工程公司返还这笔代理费,但以每月230迪拉姆(1美元约合3.66迪拉姆)的方式返还。
2日,数百名中国工人再度举行示威集会,要求该公司一次性返还他们缴纳的费用。他们还要求公司增加工资并实现工作时间的固定化。“我们想回家,但必须在我们拿到钱之后。”一位参加抗议的中国工人说。而这家工程公司认为,他们遵照协议向工人提供了住宿、交通及食物补贴,并按时发放了月薪,并未违反任何协议内容。
事件发生后,中国驻阿联酋总领事馆派专人负责协助解决纠纷。阿联酋的法律规定,任何形式的集会和游行都是非法的。对于中国工人的抗议,阿联酋警方也觉得很头疼。“中国工人应该遵守当地的法律和传统,我们希望双方尽快达成协议。”中国总领事高有祯在接受《海湾时报》采访时说。
据介绍,阿联酋目前共有华人10万左右,其中6万人集中在迪拜。在迪拜的华人多从事建筑和海运业,其中又以建筑工人为最多,他们大多集中在一些私营的中资公司。据报道,2006年5月份,四川40余名农民工在阿联酋务工,因为不适应其高温工作环境和在此环境下的工作工序,与国外雇主发生纠纷,最终由当地政府和外派经营公司共同拿出数十万元解决纠纷。
在多国遭遇劳资纠纷
仅仅十几天前,在罗马尼亚打工的中国女工也遭遇了劳资纠纷,不得不以罢工的形式来抗议。这些女工原本在罗马尼亚巴克乌市的一家制衣厂工作。1月3日,当地厂方突然推翻了原先签署的合同,单方面提高了劳动量,使得工人无法获得原来的工资。为了保护自己的利益,近400名女工开始罢工,而厂方对待她们的办法居然是停水、停电,还取消了伙食。2月3日,首批19名中国女工回国。女工周菊萍说,她们中有17人其实根本没有在罗马尼亚上过一天班。她们于今年1月3日出国,到了工厂后才知道自己的劳工证并没有办出来,因此在罗马尼亚白耽误了一个月却什么事也没有做。后来当地工厂强行让她们离开,还是在中国驻罗马尼亚使馆的积极努力下,才安排她们买上回国的机票。据了解,接下来的几天内还有近50名女工回国。除了没有上过一天班的女工外,还有部分因不满工厂新的劳动定额而发生劳资纠纷的女工。不过,也有部分中国女工正在等待厂方作出书面承诺,以决定是否恢复正常工作。
类似的问题也在日本出现。日本法律不许企业雇用外国劳工,但日本一些企业和团体利用“外国人研修制度”的名义,大量引进外国劳动力。所谓“外国人研修制度”,包括“研修”和“技能实习”两个含义。前者在规定的一年时间内,进行课堂学习和现场研修。完成一年的“研修”之后,可以在接受研修的企业内进行技能实习。这个制度本来的目的是让发展中国家的劳动者来日本学习技能。但是,劳动力缺乏的一些日本中小企业和农户把研修生作为劳动力使用,不少研修生的生活和工作环境极其恶劣。
据有关方面的统计,2005年利用研修制度来日本的外国人超过8万人,其中中国人占66%。2006年11月中旬在青森县一家服装加工厂,3名中国实习生因不堪忍受每小时370日元加班费,找到劳动基准监督署告状。2006年8月,来自中国的研修生因对待遇不满,用刀刺伤了研修中介团体的3名职员。厚生劳动省2006年对接受研修生的企业进行调查的结果显示,730家企业涉嫌违反日本劳动基准法和最低工资法,还存在伪造工资表、性骚扰等侵害人权的行为。
“外国人研修生制度”出现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研修和劳动的概念不明确,有意或无意地给一些日本企业变相雇用外国劳工留下了钻空子的空间。还有一点应该强调的是,研修生来源国也存在有关部门和团体不正当利用劳务出口、盘剥研修生收入的行为。有学者指出,日本应该开始讨论开放劳动市场,进而光明正大地雇用外国劳工。持反对意见的学者认为,日本开放劳动市场将影响日本人的收入。
一位在俄罗斯生活的华人告诉记者,中国劳工和俄罗斯当地人出现矛盾和纠纷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俄罗斯政策多变和法制不健全的原因,也有中国劳工人员与当地人员沟通不畅的问题。比如,2005年伊尔库茨克暴力冲突事件的起因是警察要检查两位中国劳工的证件,这两位没带证件的中国人跑回工地,警察追至工地,最后导致了武力冲突。还有由于中俄双方在劳务合同方面出现问题和漏洞,特别是在工资和保险方面没有很详细、很具体的规定,导致中国工人干了活拿不到钱,出了事故得不到赔偿。比较普遍的是在建筑工程质量出现问题,俄方要进行罚款处理,双方因此发生纠纷。也有俄罗斯警察滥用职权,对中国劳务人员敲诈勒索,引发矛盾和纠纷的。
对外劳务仍然以笨、脏、苦、累的“血汗工种”为主
目前,我国对外劳务仍然是以笨、脏、苦、累的血汗工种为主,结构单一,处于低层次、低水平的阶段;尤其是随着国内“珠三角”、“长三角”等地的产业升级,大量无技术的劳动力被迫向国际劳务市场转移。根据调查,我国目前受过专业技能培训的仅占外派劳动力总量的5%。大多数出国的中国劳工劳务素质与水平和输入国的需求相比存在较大差距。业内人士提醒说,这种转移隐藏着严重的经济风险,不断增加的纠纷就是具体表现之一。
中国劳工的各种素质不高是纠纷不断的一个重要原因。一位从事出国劳务业务的工作人员介绍说,他们公司现在到海外务工的农民工违约率高达10%至20%左右,比如经常有人不经公司同意就跳槽。出国劳务经营公司怎样约束在海外劳务人员,一直是一个隐患,虽然现在各家经营公司都要求劳务人员购买履约保险,但是一旦发生违约行为,经营公司就要进行大额赔付。对于劳务人员来说,经营公司收取的综合服务管理费用太高。于是,很多人便想方设法通过偷渡、旅游等非法方式出境务工。这种“打黑工”行为既让务工者的人身安全和经济利益得不到保障,也容易引发各种纠纷。
很多纠纷其实可以避免
据了解,我国每年外派劳务总人数大约为20万至30万人左右,而每年全球跨国流动劳务人员达3000多万,我国每年在海外劳务的人数仅占国际上跨国劳务总人数的1%左右。对于大多数中国人来说,出国找工作还是一件陌生而又遥远的事情。那些出了国的中国劳工,多数显然并不清楚自己的权利和义务。
那位在俄罗斯生活的华人告诉记者,中俄之间的劳务纠纷很多是可以避免的。对于在俄罗斯的中国劳务人员来说,主要应从几个方面规范自己的行为,适应俄罗斯市场。首先要注意学习和了解俄罗斯的法律和法规。俄罗斯处在经济改革时期,政策调整和变化比较多,作为在俄罗斯的中国劳务人员,要随时了解俄罗斯政策和法律的变化。其次,要遵守当地的法律,从事合法的劳务工作,不搞非法经营活动。特别在证件问题上,要严格按照俄方的要求办好应具备的各种证件,有不少纠纷都是因为证件不全引起的,这方面的教训是很多的。另外,中方要加强自身的管理。比如要将出国劳务工作规范化,以保证出国劳务人员的素质和质量;还要对在俄罗斯的劳务人员加强管理和教育,有条件的要尽量提高他们的语言能力,没有条件的要想办法解决劳务人员语言不通的困难——有许多纠纷就是因为语言障碍引起的。在海外工作的中国劳工还要主动与当地中国使领馆保持联系,不要出了事才去找使馆。
出国打工还要学会利用外国的法律来保护自己的权益,比如,韩国法制比较健全,所以在韩中国劳工如果遇到麻烦应该首先通过法律解决,并寻求社会团体的协助。韩国国际劳动财团还设立了7种面向外国劳工的翻译服务语种。希望得到此项服务的外劳只需拨打翻译服务中心自动应答系统电话(1577-0177),就能免费得到翻译服务。
一位专家指出,加强对外劳务培训是当务之急。首先要抓好对外劳务人员出国前的适应性培训,强化国内外法律规章教育、外事教育、所在国风俗习惯教育和日常用语教育;其次要树立全球职场视野,注重把职业教育与国际劳务市场需求结合,努力将职业学校办成对外劳务培训基地。对于海外劳工,中国需要建立起完整的支援机制,收集信息,解决争端。同时,政府与企业必须重视与海外企业组织的协调与合作。
(文/于青 詹德斌 牟梓 刘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