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没想到李外长的办公室这样朴素,更没想到李外长这样平易近人!”10月21日那次大学生专场带给参观者最大的惊喜是,外交部部长办公室也对他们敞开了大门。“外交部与老百姓之间的距离正越拉越近。”曾参加过往期外交部开放活动的网友“金戈铁马”告诉《国际先驱导报》。
不仅如此,2006年11月22日,外交部还迎来了一群日本高中生,戴秉国副部长接见了他们,并以福娃手机链相赠。据介绍,这是外交部首次对外国中学生开放,活动是中日高中生互访交流计划的一部分。
服务充满温情
“赴利比亚经商务工需谨慎”、“警惕网络涉外婚姻陷阱”、“阿富汗恐怖事件频发,建议中国公民谨慎前往”。如果不是特别提醒,大概很少有人会想到,这些标题是外交部官方网站首页的内容,而对于经常往来于世界各地的人们而言,定期到外交部网站上查看相关提醒信息,已经成了很多人的习惯。
打开外交部的官方网站,在首页的 “领事服务”一栏里,每隔一两天就会发布一条提醒中国人注意海外安全的公告,提醒内容涉及经商、涉外婚姻、恐怖事件等各个领域。
“这种服务不仅及时,而且实用。”点滴之间,中国外交对普通公民服务之贴心已不言而喻。
【策】外交“加速度”还需民众“助推力”
完善相关法规,增强外交透明度,不仅可以推动领事保护工作,对进一步搞好外交也不无裨益
随着全球化浪潮和中国国际地位的提升,一方面,随着出国者越来越多,中国外交领事保护的任务空前加重。据公开资料显示,仅去年,中国驻外使领馆就处理各类领事案件近3万起。如何妥善解决这些事件,为使馆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另一方面,中国越来越多地参与到国际事务中去,中国外交也面临更多的新问题新挑战,中国外交的新战略、新思维、新提法需要获得民众的认可和呼应,中国外交“加速度”背后需要民众的支持和助力。
对于这一问题,南开大学全球问题研究所所长庞中英教授和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的查道炯教授向《国际先驱导报》发表了他们的看法。
外交也要立法
《国际先驱导报》:从保护中国公民在海外的人身和财产安全的角度而言,中国外交应该如何建立属于自己的应变机制?
庞中英:国家应该有相应的外交立法。中国是个法制国家,法律很健全,但是外交上的法律规范却很少,要做到有法可依,国家就需加强对外交立法的管理,建立一个新机制,以应付各种危机。
比如最近在美国有个例子:一所大学的学生长期以来都是以白种人、美国人为主,但是最近几年突然进来了好多中国人,但这个学校有种族歧视传统,一些中国学生受到了很多不公正待遇,中国所在的领事馆就应该帮他们去交涉,帮他们去维护利益,因为这些学生是交了学费的。
至于如何立法,可以考虑在海外设一些专门的常设机构,不光是外交部、公安部等部门,教育部门也应该有所作为。
查道炯:首先,随着更多的公民通过各种途径走出门,领事保护正在走向制度化。
但是,并不存在一个完美的应变机制。就像在国内的情形一样,公民自我保护的能力也是一个重要因素。有效地保护公民在海外的人身和财产安全,一个必要途径是使公民明确领事保护机制的细节,在此基础上,如何利用这些制度则是公民自己的责任。我认为,如果把所有责任都算在外交机构身上也是不公平的。
对内应更透明
《国际先驱导报》:外交与公民之间的关系是一种相辅相成的关系,对外保护海外公民的利益是外交的题中应有之义。那么,除此之外,还有哪些内容?
庞中英:还可以通过“公共外交”向公民解释外交的政策和意义,获取民众支持。现在很多西方国家都搞“公共外交”,一般我们理解的公共外交是制对外争取别的国家、民间的非政府组织和大公司的支持,以此树立国家的良好形象;其实公共外交还包含争取国内民众的理解和支持。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