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从本网直接下载使用,如欲转载请与原刊发媒体联系。)
首次中美战略经济对话即将在北京举行,笔者就如何化解贸易争执谈一点看法。
贸易争执将取代“威胁论”
美国国内的政治生态正处在一个转折期。新保守主义因伊拉克战争等问题严重受挫,前国防部长拉姆斯菲尔德去职,共和党中期选举大败,是两个标志。伊拉克战争短期内很难结束,随之,共和党劣势也难扭转。自由派势力乘势而上,2008年民主党有可能入主白宫。
中美关系是美国对外的最重要关系之一,美国两大政党易势,不可能不对中美关系产生影响。但影响不会很大。原因有三:
首先,尼克松以来的历任美国总统对华政策是一贯的。他们有一个共同点,上任前或上任初,对华政策强硬,其后逐渐改善,甚至超过前任。
其次,中国今非昔比,中美关系也今非昔比,达到前所未有的水平。
两个大国的共同利益日益扩大,共同担负的世界责任日益加重,并把两国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两国之间元首外交、政府外交、议会外交、金融贸易外交、军事外交、民间外交频繁,并形成若干定期对话协商机制,两国关系走上稳健发展道路。
再次,过去每逢大选和中期选举,两党都打“中国牌”,看谁对华更强硬,但从布什竞选连任起,包括这次中期选举,两党都不再打“中国牌”。最重要的原因是两党对华政策大同小异,在承认中国是“利益相关者”上没有分歧。所以,民主党得势,对华政策也不会发生根本改变。
笔者以为,最大的改变,将是贸易争执取代“中国军事威胁论”的地位,上升为两国间争论最多的课题。这是因为新保守主义把军事摆在首位,而自由派比较倾向贸易保护主义,将更多地施放“中国经济威胁论”。
中美贸易争执的四个特点
中美贸易摩擦起伏曲折多年,可以概括出四个特点:
其一,发展中的摩擦。
自中国改革开放之初至2005年,中美贸易总额从20多亿美元上升到2000多亿美元。贸易摩擦是在发展中产生的,如果发展没有这样快、规模没有这样大,不会有那么多摩擦。
其二,互利中的摩擦。
中美贸易使双方获益,中方获得美国技术含量较高的产品、资金、技术、管理经验。美方获得物美价廉的中国产品,有利于降低通货膨胀率,满足美国人生活需要;并利用中国廉价劳动力、销售市场和投资环境,向中国和全世界扩展美国经济。双方贸易并非“零和游戏”,没有一方完全吃亏,争执焦点只是己方利益有多少。
其三,“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双方争执最多的是美中贸易不平衡。据统计,2005年对华贸易逆差突破2000亿美元。但有一点不可忽视:中国直接和转口销往美国的商品,很多是美国在华投资企业的产品。对这样的企业和产品进行经济制裁,等于连带打击美国利益。
其四,不断缓和与化解。
20多年来大大小小的摩擦都挡不住两国贸易的发展,很重要的一条原因是,这种矛盾不是敌对性的,只要互信互敬、平等协商、相互妥协,都可找到解决办法。例如,在争议较大的人民币汇率问题、知识产权问题、市场准入问题上,双方意见都不是截然相反。
目前,中国正在逐步放活人民币汇率,加强对假冒伪劣商品的打击,扩大美国商品和服务业的进入;只是美方认为进展缓慢,未达到其期望中的速度。
如何化解贸易争执
首先,要坚持向前看,在继续发展贸易中化解分歧和争执。
平衡金融和贸易运转就像治水,发生问题时有两种解决办法:一种是堵截,一种是疏导。堵截的办法,不但不能根本解决问题,还可能带来重大损失。贸易保护主义就是一种堵截,既伤害对方,也伤害自身。若中美贸易“断流”,双方都无利可图。一旦中国贸易转向其他国家,在全球竞争十分激烈的今天,吃亏的是美国。因此,只有疏导才可妥善解决问题。
其次,加强接触,增进理解。
美国参议员舒默和格雷厄姆曾极力主张要求中国限期提高人民币汇率,否则对中国商品征27%惩罚性关税;但二人到中国实地考察,并与中国有关方面沟通后,放弃了上述主张。许多歧见难化解,就是因缺乏互相了解,不知各有各的难处。
再次,更广泛、更深入地扩展两国经贸交流与合作。
目前,中美经贸交流合作,主要在美国东西海岸、特别是一些大城市;交流合作紧密的是某些行业的大型企业、特别是跨国公司。这些地区和企业,比较开放,对贸易保护主义不是很感兴趣。
美国中部和南部,同中国接触交往较少,中小企业同中国的经贸交流合作也远不如大企业。而主张贸易保护主义强烈的,正是工会势力、与国外联系交往较少的地区和企业,以及代表他们的国会议员们。怎样加强这些地区和企业同中国的经贸交流,是两国共同面临的课题。
最后,再次强调,对待两国贸易摩擦必须坚持平等互利、友好协商,不要相互威胁,轻言制裁。制裁是“双刃剑”,有伤和气与友谊。
美国此次派出庞大的代表团,两国民众均期望此次对话取得成功,并为坚持通过对话协商化解争执,创造更多、更好的经验。
(摘自美国《侨报》;作者:方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