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从本网直接下载使用,如欲转载请与原刊发媒体联系。)
日本国会众议院11月30日下午以压倒多数的投票结果,通过了一项日本政府提出的将防卫厅长升格为防卫省的议案。据日本共同社报道,这项议案在下月15日国会会议期结束之前获得国会参议院的批准不成问题。
日本防卫厅目前是日本内阁府的直属机构,升格法案生效后,它的职能性质和权限将得到很大改变。首先,防卫厅将从内阁府分离出来,成为独立的“省”,并具有与外务省等中央各省相同的地位和职能;其次,首相将会移交向美军提供物品等相关权限给新设的“防卫大臣”;再次,防卫省及防卫大臣将和其它省级大臣一样,具有就国防等问题提议召集内阁会议、制定法律、直接向负责预算的财务大臣提出拨款要求等权限。这表明日本又向军事大国迈出了坚定的一步,向成为军事大国的目标发起了最后冲刺。
悄然从量变走向质变
随着日本经济的发展,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日本确立了军事大国的目标。九十年代初,苏联解体、冷战结束后的国际战略结构的变化,使日本在军事领域受到的制约加速松动,日本军事大国化的步伐开始加大。尤其是“九.一一”事件后,日本利用对其有利的国际战略环境,向军事大国的目标加速前进。过去数十年间,日本在军事领域的悄然“量变”如今已经走向“质变”。
首先,日本已经发展起了一支具有较大规模和较强实力的军事力量。目前,日本自卫队已经具备亚洲最强的综合战斗力,并拥有仅次于美军的海上及空中武器装备。陆上自卫队装备精良,拥有8个地对空导弹发射集群,配备着“爱国者”PAC—3及其改良型地对空导弹和新型中程导弹等各类导弹。海上自卫队拥有由重巡洋舰搭载的“宙斯盾”弹道导弹防御系统,世界上只有少数几个国家、亚洲只有日本配备该防御系统,它可以同时捕捉200个目标、引导舰载导弹同时打击18个目标。航空自卫队则拥有除美国外数量最多的F—15J/DJ主力战机以及F—4EJ战机,还有当今最先进的早期预警巡逻机E—2C和E—767。显而易见,自卫队三军的远程、高速兵力投放能力和远程攻击能力均已经远远超出防御范围。日本前首相小泉纯一郎就直言不讳地宣称,日本自卫队事实上就是“军队”。
其次,日本防卫战略出现了从专守防卫向防卫方针外向化的根本转向。2004年的《关于2005年以后的防卫计划大纲》(以下简称“新防卫大纲”)提出了日本安全保障战略的两大目标:一是国土防卫;二是改善国际安全保障环境。这是防卫大纲首次将日本的安保目标扩大到没有地理界限的“改善国际安全保障环境”的范围之内。同时,新防卫大纲将自卫队参加联合国维和行动等国际活动由过去的“附带任务”提升为“基本任务”。
亚洲多国加强国防实力
另外,日本已经基本建立健全了“海外派兵”与应对战争的法律框架,逐渐取代了过去的专守防卫法律体系,其战时法律体系已经基本成型。这些法律框架包括三个方面:一是1999年制定的《周边事态法》,主要是规定当所谓“日本周边地区”爆发军事冲突时,如美国出兵干预,日本将以后勤支持的形式协助美军作战;二是分别于2003年、2004年获国会通过生效的《武力进攻事态对策法》、《保障美军行动顺利法》、《交通、通信利用法》等10个法案。这些法案通称“有事法制”,实际上是一系列战争动员法;三是2001年制定的《反恐对策特别措施法》和2003年制定的《支持伊拉克重建特别措施法》。它们的意义在于突破了“周边事态”的底线,使日本自卫队得以在东亚以外的地区自由采取军事行动。
亚太地区安全形势没有实质性改善,进一步加强了日本加速军事大国化的决心。在日本看来,冷战之后,亚太地区的安全形势虽然出现了一些缓和趋向,但没有发生实质性的变化。一是亚太地区还存在着朝鲜半岛、台湾海峡以及南海群岛、日俄、日韩、日中领土争端等诸多悬案和热点;二是亚洲许多国家随着经济实力的增强,都在致力于加强自己的国防实力与军队现代化,该地区是军费增长最快的地区;三是亚太地区缺乏欧洲那样的多边安全机制,且短期之内也难以形成。
中国宜未雨绸缪
日本对中国崛起的疑虑加深。自1992年以来,日本《防卫白皮书》一直把中国作为重点防卫对象。在日本的新防卫大纲中,更加强调了中国的“军事威胁”。
美国出于强化亚太战略的需要,布什政府采取了进一步强化日本的政策,提升日本的战略地位,试图将日本变成可靠、坚定的“远东地区的英国”,从而能够为其军事战略分担更大的军事责任。
美国要求日本由过去的“责任分担”改为“力量共有”;取消禁止行使集体自卫权的限制,使自卫队能与美军联合作战;美军在日本“周边地区”采取军事行动时,日本积极提供各种后勤支持等等。从长远来看,日本成为军事大国也是无法阻挡的。
但是,日本在当前推行军事大国战略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过于注重自己的国家利益,而忽视他国合理的国家利益的倾向,却让我们对日本成为军事大国后的世界前景无法把握。尽管现在就说日本将来会重蹈覆辙是不现实的,但我们在对日本未来走向进行预测时,任何建议和实际应对措施都不应该不顾这些风险和不确定因素。对此,中国宜未雨绸缪,及早筹划,防止这种事态的发生,并为一旦发生这种事态时,最大限度地减少损害而准备好有效措施。
(摘自香港《大公报》;作者:李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