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从本网直接下载使用,如欲转载请与原刊发媒体联系。)
当前,表演的武术正方兴未艾,各种套路拳术表演充斥着各级武术比赛,养生强身术也蓬勃发展,五大门派的太极拳在世界100多个国家流传,习练者过亿,但真正体现技击的武术几乎看不到。武术极呈繁荣的现象下面是其中精华的逐渐消失,目前在公园、空地上广大群众习练的太极拳,只能称为太极操。武术套路表演也只是武术的一部分,决非武术的全部内涵。08北京奥运会把武术列为非正式比赛项目后,很多人为此欣喜若狂,以为中国武术可以藉此得到快速的发展。但是笔者认为,武术要发展首先需要打假。要让世人明白,武术不是舞术,更非体操。
流于表演忽略实质
武术在我国历史悠久,是最具有广泛性的群众活动,近些年,各地武术拳社、辅导站相继兴起,学校、机关、部队、工厂、农村,越来越多的人士参加了武术锻炼,武术文化成为了群众用来锻炼身心、陶冶情操的最好手段。参加人数之多,流传地区之广,是任何体育项目都难望其项背。
遗憾的是,由于过多地强调了武术的简单健身表演的形式,虽然在普及武术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但对武术文化“质”的继承、研究未能给予应有的重视,致使“练拳不懂其中理,修到终期业不精”的势态不断蔓延,使不少特技濒于失传,武术因流于套路和招式,并向表演的观赏性和优美性发展,却忽略了它的本质。
以太极拳为例,太极拳区别于体操、舞蹈,就在于太极拳不仅仅赏心悦目养生健身,而且还是高超的技击术。如果习练者只知其形不知其理,练习多年也只是学会一个好看的架子。在2002年的韩国釜山亚运会上,我们所谓修炼了多年的太极高手输给了一个名不经传的新加坡小女孩,国外很多人短短几年学习就能打败我们众多的、修炼了若干年的太极“高手”,这很值得我们深思。
从各环节正本清源
如果说假商品毒害的是一部分人,那么假武术则祸害的是整个民族;如果说假商品损坏的是人的身体,那么假武术损坏的是民族精神。中华武术需要及时正本清源,否则就成为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这绝不是危言耸听,为防小蚁溃大堤之患,笔者认为要从几个方面着手:
(一)成立武术出版审核机构,把好武术理论书籍、光盘的出版关。实践证明:真正的中华武术的精粹未必都能出版,出版的尤其是自费出版的多有鱼目混珠之嫌,这是防止中华武术文化被误导走偏的最重要环节。
(二)成立武术文化理论教育机构,建立各级文化教育机制。我国目前的各种武术队伍多以演练套路为本,忽略了对队员的武术文化素质教育,只单纯地提倡表演技巧的难度,忽略了武术文化的技法教育。因此,笔者认为:有必要尽快建立新培训机制,要么设立专职武术文化素质教练,要么要求教练必须具备武术文化的素质条件,决不能再走队员老了当教练的弯路,中国足球就是最好的反面教材。
(三)组织规范性的传习班。各武术辅导站要经常培训,不断提高他们的武术文化素质,使群众性的演练也不断规范化。由武协聘请中华武术各流派的真正传人演讲中华武术的理论、实践,使受传人明其理、得其法、知其技、用其术。只有这样,才能使几千年的武术文化不走形、不变质,而光其大。
(四)要正确地宣传武术武术。顾名思义,理所应当突出技击,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武术的生命力即在于此。套路只是武术的一部分,决非武术的全部内涵,有不少传统拳种原本就没有套路,而一些优秀的拳种其实效果显著,以其强烈的技击实战性证明一切。
不应看成单纯竞技
(五)不要以竞技体育来发展武术。目前作为竞技体育的武术比赛,多以竞技套路为主,全国和世界的传统武术大赛,大赛中获一等奖的大多是搞竞技比赛改行的,或学过竞技套路的。真正有功夫的拳师多是二、三等奖,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笔者认为是裁判多数是学竞技武术的,并且规则是按竞技套路执行的,而套路只是武术的一部分,决非武术的全部内涵,传统武术是先有技击实战的招法后有套路,那么套路竞赛就应有实战的攻防意义。今天的文化越来越具有全面性和战略性。武术文化不应该滞后,不应该只把其作为一种单纯的竞技体育来发展。
今天,武术已不断地走向世界,世界武联已有120多国家会员。国家对武术的重视程度也在不断的提高,武术的发展已逐渐地产业化、商品化,但在商品经济蒸蒸日上的发展时期,还是略显滞后。我们惟有加大武术产业化的力度,并在武术产业化过程当中,真正体现武术的精华,使武术这一文化瑰宝以其超凡的价值展现在世人面前。
(摘自香港《大公报》;作者:丁新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