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城市建设和改造中,如何在维护历史原貌的基础上又体现特色?近日,来自世界各地的400多名华人建筑师会聚杭州西子湖畔,探讨“城市更新”,共话华人建筑师的历史责任。
设计灵感在碰撞中升华
深秋的杭州西湖,景色迷人。在位于湖畔的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一个主题为“城市更新”的学术研讨会开得热烈而精彩。这是世界华人建筑师协会(简称世华建协)继2005年在香港大学成功举办第一次国际学术研讨会之后的又一次学术会议。
来自世界各地的世华建协会员和建筑界人士400余人与会。会上,来自英国、日本、新加坡和中国内地的老、中、青6位学者围绕会议主题作了高水平的演讲,他们从不同的角度阐述了自己对城市更新的思考。
英国皇家建筑师学会副主席丹尼斯·夏普发表了以现代城市设计的多元化与乌托邦理念为题目的演说。他通过自己多年的研究、丰富的阅历、长年建筑设计的积累,阐述了20世纪以来在城市发展与更新中的两种理念和倾向。
日本神户设计大学教授、建筑师齐木崇人,用语言和画笔描绘自己正在设计实施的日本“舞多闻”新田园都市的蓝图。
荷兰籍新加坡建筑师孟大强把在东西方的所学融为一体,以其大量实践,提出了有特色、有情趣的安全方便的城市设计与规划的理念,强调要保护历史、保护自然。
长期从事城市问题研究的同济大学城市规划系教授张松,在演讲中介绍了具有重大应用价值的上海城市遗产的保护再生策略。
东南大学建筑学院院长王建国以其研究成果,强调空间轴线在城市设计中的重要意义。
在主题讲演结束后,来自马来西亚、菲律宾、中国大陆和台湾地区的12位学术讨论人,结合自己的创作实践,围绕城市更新这一主题发表了有相当深度的学术见解。
鸿儒齐聚,高山论道。此次年会组委会秘书长、杭州雅克汉方建筑设计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苏晓河,在致辞中说:“来自世界各地的建筑精英聚集于天堂杭州,创造着设计,享受着设计;建筑师的激情在这里碰撞,灵感在这里升华!”
“城市更新”是永恒课题
世华建协秘书长、荷兰中艺设计顾问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吴国力介绍说,此次学术研讨会的主题选为“城市更新”,其目的是通过研讨进一步开阔大家的视野,使建筑设计融于城市,融于历史,融于自然。
美国建筑师学会院士、台湾著名建筑师潘冀认为,“城市更新”,似可解读为“城市发展新的思考、新的策略”。他说,新科技、新需求使城市建设和规划面临许多新的课题,但城市建设中人的重要性、人的素质的提高,应成为建筑师思考的重要课题。
曾主持完成了230多个工程项目的中国建筑设计大师、苏州工业园区总规划师时匡认为,“城市更新”更重要的是城市功能的更新。城市布局,更重要的是要提高生存效率。在城市功能更新过程中,适当分区也是必要的,如生活区、商业区等。新建筑与老建筑应保持联系,相互支持,而不要相互挤压。
浙江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院长董丹申认为,“城市更新”是个永恒的课题,没有千篇一律的办法,但最重要的是理顺城市肌体,使它健康运行。城市有一种精神,能够让老百姓感到自豪的往往是它的历史、文脉,倒不一定是它的建筑。他主张,在城市更新中要“以人为本”,让老百姓参与,使城市的历史和文脉得到保护和延续。
大家还谈到要处理好保护和开发的矛盾、传统与创新的关系,要重视城市特色与个性的维护,重视生活质量的提升。他们疾呼:在城市更新中,破坏要少一点,要保护历史、保护自然、保护环境。有人比喻说,我们但愿明天的城市更美好,并不意味明天的城市要更高。
期望出现更多的贝聿铭
几十年来,以贝聿铭先生为代表的华人建筑师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而受到世人的公认与尊敬。2004年4月24日,世界华人建筑师协会应运而生。成立之初,有包括名誉创会会员贝聿铭,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吴良镛、周干峙为代表的19位名誉理事等共196名会员。历经两年的发展,世华建协已有285名成员,分布在中国大陆和港澳台地区、亚洲、欧洲、北美等地。
世华建协会长、香港建筑师协会原会长潘祖尧颇有感慨地说,由于多数华人建筑师在现代建筑创作方面起步较晚,与西方现代建筑创作发展较早的国家相比,我们无论在理论构成与创作实践两方面都还有差距。因此,我们不能停步不前,不能故步自封,我们需要多一些交流与切磋,提升华人建筑师的创作水准和市场竞争力。
世华建协秘书长吴国力向记者介绍说,世华建协成立两年来,在举办国际学术研讨会、评选优秀设计、出版获奖作品集、组织参观考察、积极参与各项学术活动等方面做了许多工作。今年,协会还在同济大学成立了城市特色学术委员会。
他说,世华建协为华人建筑师搭建了交流和提高的平台。我们期望在提高华人建筑师整体水平的同时,出现更多贝聿铭那样的大师。(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作者:张何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