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东部一小镇。前些年,当地居民发现,每到傍晚总有一批东亚人模样的中年男子结伴而行,循着固定路线,围着特定民宅,周而复始环行,有人剔着牙,有人边走边做伸臂扩胸状,但均旁若无人地大声议论说笑,几圈之后消失无迹。
最初,几家居民只是好奇地从窗帘隙缝中望着这些东亚人,几天后他们的眼光从好奇转为警惕,继而转为恐慌,最后报告了警察局。后来,他们接到了警察局的调查结果:这批人是在附近一所大学进修英语的中国某省干部,围着民宅遛弯儿,只不过是晚饭后为消化胃中积食而进行的集体散步,并无恶意。
近些年来,不仅出国“公干”的中国人越来越多,自费旅游的中国人也渐成规模。这种饭后在异国他乡结伴展开的集剔牙、健身、消化积食、交换趣闻等多种功能为一身的“中国养生文化之旅”,在中国人常去的国家已成街头一景,“老外”对此也开始习以为常,上述报警之举已鲜有所闻。
饭后集体百步走,虽为中国独特民俗,但除了最初引致“友邦诧异”之外,并无太大遗患,不过中国公私游客带至异邦其他形式的“文化碰撞”,似乎冲击力更强,后患也更深。
英国《泰晤士报》称,1995年仅有452万中国人出境旅游,但去年这个数字超过3100万,预计到2020年,将有一亿中国人走出国门,前往全球各地旅游。
并不是所有“老外”都对这一趋势欢欣鼓舞。有一次在巴黎卢浮宫,当游客屏气息声地观赏艺术作品时,忽然一句洪亮的中国话炸响:“蒙娜丽莎就在前面那个厅!快走啊!”紧接着,20多名中国人呼啸奔来。把这幅画围了个里三层外三层,别的游客根本甭想靠近,他们一边相互招呼着,一边轮流与“蒙娜丽莎”合影。由于“动静”太大,最终引致管理人员的干预。
当然,也不是所有“老外”都不满意中国游客的举止。例如,国外小偷就对中国某些游客的“露富”之举欣喜若狂。某些富起来的中国人,出了国,特爱穿金戴银,挥金如土,并且喜欢随身揣着大把钞票。
中国一些游客的不文明行为,不仅引起了中国传媒的批评,也引起了国外传媒的报道。对外国传媒的批评,一些中国人有着一种奇怪、复杂的心态:同样的毛病,即使完全属实,只要是中国血统的人批评,哪怕是海外华人,都能接受,但要是“老外”批评,就有一种本能的排斥,轻者指责对方歧视中国人,重者则反击对方“妖魔化”中国。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即使某些中国游客在外举止不雅,也无须上升到“丑陋的国民性”高度,如果因此以为找到了中西文化高低优劣的证据,则更是小题大做。人的修养是可以培育、提升的,连一个民族的传统文化都可以变迁,那就更没有什么一成不变的“国民性”了。说话声大,就像饭后集体遛弯儿,只要注意场合,也没什么不妥。外国人的批评也不一定全对,中国人也不必拿“老外”的喜恶,当作自己举手投足是否妥当的标准。
中国人也不必对“老外”的批评太过敏感,动辄上升到千年族荣、百年国耻的高度。其实,平心静气细读几遍国外媒体上那些被指为“辱我族类”的文章,就会发现,国外媒体的批评比起中国媒体的批评,要委婉、有节制许多,似乎没有哪些“老外”对个别中国游客的不雅行为无限上纲,进而得出中国人是劣等民族、中国文化是丑陋文化的结论,相反,他们批评起同胞在海外的“现丑”行为来,更为苛刻和不留情面。
当然,“家丑不可外扬”、“宁忍老婆数落半天,不听外人指教一句”等情结,不仅是普通中国人的特点,也是全人类的共性。如果不想听到外人批评,同时又想改正自己的缺点,唯一的方法就是:经常自曝己丑,内抖家丑。 (来源:英国《金融时报》中文版,有删节,作者:魏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