频 道: 首 页|新 闻|国 际|财 经|体 育|娱 乐|港 澳|台 湾|华 人|留 学 生|教 育|健 康|汽 车
房 产|电 讯 稿|图片·论坛|图片库|图片网|华文教育|视 频|供 稿|产经资讯|广 告|演 出
涓浗鏂伴椈缃-404椤甸潰
■ 本页位置:滚动新闻
站内检索: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上海四大百货传奇:实业救国时代的归侨梦想(图)(3)

2006年11月09日 17:22


图片来源:央视国际



图片来源:央视国际

  成就这道风景的是先进的管理模式,四大百货公司的创办人将他们在澳大利亚所学到的商业经验,结合东方特点,创建出特有的管理模式。

  李承基:男职员全部都穿“中山装”,女职员就全部都穿蓝色的旗袍,全公司的职员都黑袜黑鞋,(早上)公司没开门,全部职员都进来了,限定一个门进来,这个门进来以后,有一个很大的牌,所有的职员,每个都有一个胸牌,号码都是“1”字开头,那你就是在第一层(上班),是“2”字大头,那就是在二层(上班),所以那些管理员一进去就看你的号码,就知道你是在哪层(上班)。

  黎志刚:特别是在上海档案馆,有非常丰富的档案资料,这里其中就有一份,是有关上海“新新”有限公司人事登记表,我们可以看到这些人事登记表有图片,有他们(职员)的履历和担保人。还有他们学历的情况,他们的住址,这家百货公司为什么可以说是,当时比较大的规模的企业呢,你们从这些就可以看出来。

  这种管理方式至今仍在各个行业广泛应用。但是,有一个事实却值得更多的后人去思考和探寻,那就是这些开一代历史先河的人,在他们出洋“淘金”之前,几乎没有受到过多少教育,而且大多出身贫寒。

  李承基:我父亲出国的时候我们家里很穷,我祖母从她的裤带上,拿出一个存了很久的大“大洋”了给我父亲,她说,我存了很多年了,才存到一个“大洋”,就是说我们是很穷的,但是后来我父亲赚到钱回来。用一百五十万“大洋”到刘仕基先生,开办了“新新”公司,这对我们家族是一个鼓励,爷爷那一辈人可以用一个“大洋”,可以赚到一间百货公司。所以我母亲说,我大学毕业,又会英文,又会中文,不怕找不到事情做。

  郭文藻:他们在澳大利亚能够有机会读英文,就是做一个牧师教他们一群青年,他们都是二十来岁,看到外国的新事物了,譬如他们看到外国的百货公司,这么大,这么宏伟,或者是外国的保险公司,银行等其他的业务都这么办,就想到自己都可以创办,学会了,照着做了。

  也许正是曾经在澳大利亚“淘金”的经历使得四大百货公司的创办人在他们后来的事业发展中,非常重视人才的引进和培养,不但让自己的后代子孙去留学深造,还把社会人才当作一种不可或缺的财富。

  郭文藻:以前我们老一辈有一样特别突出,他们很有眼光,很会选人才,他们在乡下读了很少的书,怎么会做纱厂,工程呢?他们会选人才,可以找到那些中国人到外国,读工程,机械留学毕业回来的人到纱厂,这样就可以做好纱厂,每一件事,每一个行业也是这样。

  黎志刚:对于办本地的女子教育,马应彪是花了很多钱,去办女子教育和师范教育,对郭家来说,是非常注重乡土的建设,他们在自己的乡下竹秀园村里,创办了很多教育事业,这个当时对于他们来说,除了爱国之外,爱乡也是一种(情怀)。

  李承基:每年我们都捐二十个奖学金出来,给那些人读书,所以很多人都说,你们很笨,出钱给别人读书,读完书他如果不在你这儿做呢?按照我先父的说法,他说,无所谓,为了社会,“取之于社会”,用之于社会”,没所谓,你如果来做的话,我们欢迎,如果你不做,就算了。

  这种豁达的说法其实也是一种自信。到了1940年左右,四大百货公司在上海的事业一路扩大,很多中山人也北上上海。能在百货公司谋一份职业在当时成为一种社会地位的象征。

  上海四川路上的永安里是当年永安公司为中层干部修建的宿舍,这里至今还住着很多当年在百货公司任职的中山人。今年已经84岁的黄观海曾经在永安公司做过会计,他的妻子今年也有79岁了,曾经是永安纱厂的女工,夫妻两个在这儿一住就是60多年,至今乡音未改。

  记者:你们夫妻俩是不是一直都说中山话?

  李珍 黄观海的妻子:说中山话,上海话说得不流利,“洋泾浜”(不地道)。

  记者:是吗?

  李珍:是的。

  记者:邻居有很多都是中山人吗?

  李珍:以前这里有很多中山人。

  记者:那以前这里不就相当于中山老家了吗?

  李珍:是的。我回去过中山石岐几趟,都不认识了,不认识了,全都不认识了。

  黄观海:我十九岁进公司的,做了两年学徒,晚上都要学英文,进行学习,以前我们公司很多外国人来光顾,每天都讲英文,做生意要开英文的发票。我们公司产业很多,“永乐新村”、“永安坊”、“永安里”,还有很多其他产业。这里有一百五十多间房屋。四大公司,我们广东人就搞百货业,还有酒楼业,以前差不多全东亚甚至整个亚洲,永安公司是第一大的,统办全球百货。

  如今的上海南京路上,四大百货公司的四座大厦已经成为人们回忆旧日大上海容颜的一个标志,和周围林立的高楼相比,它们虽然少了一些现代的时尚,但却有了更多历史的厚重。

  顾客至上、职员统一管理、广泛吸纳人才、培养后备力量、为员工谋福利、树立企业的社会形象,这些是现今全世界通行的管理措施,而在半个多世纪前的上海,它们就是四大百货公司屹立商场屡试不爽的法宝。四大百货的创办者全部来自广东中山、又全部发迹于澳大利亚,也许这只是一种历史的巧合。但如果我们能拨开四大百货公司繁华的历史面纱,用一种科学理性的眼光审视他们的成功,就不难体会这一切绝不是巧合。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编辑:魏恒】
 

涓浗鏂伴椈缃-404椤甸潰

  打印稿件
 
涓浗鏂伴椈缃-404椤甸潰
[每 日 更 新]
- 中国赴日留学人员人数累计达到九十万人
- 台"陆委会"副主委:江陈会对两岸关系具重要意义
- 大陆海协会副会长张铭清抵台湾 参加学术研讨会
- 国产新舟60支线飞机成功首航 飞行平稳噪音不大
- 阿利耶夫再次当选阿塞拜疆总统 得票率为88.73%
- 九名中国工人在苏丹遭绑架 大使馆启动应急机制
- 证监会:城商行等三类企业暂停上市的说法不准确
关于我们】-新闻中心 】- 供稿服务】-资源合作-【留言反馈】-【招聘信息】-【不良和违法信息举报
有奖新闻线索:(010)68315046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法律顾问:大地律师事务所 赵小鲁 方宇
[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京ICP备05004340号] 建议最佳浏览效果为1024*768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