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上海,有四家由澳大利亚归国华侨兴办的百货公司:先施、永安、新新、大新,它们不仅给当时的上海人带去了最时髦的购物方式,还初步形成了中国最早的百货业。在那个提倡“实业救国”的年代,这四大百货公司成为华人资本的一个典范,孙中山先生就对百货业特别有兴趣,他本人还购买过“先施” 公司的股票。而四大百货的成功并不是一夜成就的神话……
对于现在的很多女性朋友们来说,逛商场总有不可抗拒的吸引力。其实,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上海滩,家庭殷实的女人们就乐衷于逛商店。上海的女作家素素在她的杂文集《前世今生》里,这样写到,“百货公司是当年时髦女子的一大生活内容,也是她们的一种生活方式。有位至今健在的妇人,回忆三十年代自己结婚初年的生活,说,这叫忙啊,几乎天天要到南京路去。四大公司都有好几个楼面,从上头走到下头,从下头走到上头,一眨眼就到了回去吃饭的时候了。只好明朝再来,去另一家百货公司。”她说的这四大公司就是当年上海最著名的四间百货公司:“先施”,“永安”,“新新”,“大新”。从今天开始,我们为您讲述这一段百货传奇。
从澳大利亚到香港
在上海南京路上,至今还耸立着四幢古老而奇特的欧式建筑,这四幢建筑分别是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名噪一时的“先施”,“永安”,“新新”,“大新”这四大百货公司的旧址。四大百货公司的创办人马应彪,郭乐郭泉兄弟,李敏周,蔡昌都是中山人,而且又都是澳大利亚华侨。
旅居澳大利亚的李承基今年已经89岁了,他曾经是上海新新百货公司的董事兼总经理,耳闻目睹了四大百货公司在澳大利亚发迹,而后崛起于上海的全部经过。
李承基:郭乐先生就是永安公司的创办人,他是在澳大利亚悉尼的唐人街买卖出身的,他自己都想不到,他回香港开了一家百货公司,到上海开了这么大的百货公司,这个可以说是一个传奇,一个梦想。
华人在澳大利亚的创业经历本身就是一个传奇。十九世纪四十年代,华人劳工开始涌入澳大利亚,他们大都是来自中国南部乡村的农民。1851年,澳大利亚发现了金矿,消息一传出,世界各地的“淘金者”蜂拥而至。在来自全世界的淘金者中,华人有四万人左右。可是,到了十九世纪末,澳大利亚的金矿日渐枯竭,淘金的热潮开始烟消云散的时候,那些在采金区劳碌的华人劳工只能另谋出路。他们有的人仍然留在当地,从事各种手工业;有的人则去到澳大利亚北部的昆士兰州,拿出他们种地的看家本领,从事蔬菜,果园等种植业,李承基的外祖父梁坤和当年就在昆士兰州种植香蕉。
李承基:澳大利亚本身种出来的香蕉很大的,但是我们中国人种出来的,叫做“象牙大蕉”小小的。比澳大利亚的香蕉好吃,价钱又贵,而偶然的一个机会,他们从中国寄来了香蕉的种子,因为香蕉很适合昆士兰的土壤,所以他们收成得很快。
中国的香蕉来到澳大利亚的这块陌生的土地上,同样长的是硕果累累。香蕉成熟的季节,就必须寻找出路,梁坤和和那些种香蕉的中山华侨把倾销的目标首选在了悉尼。这个时候,另一批中山华侨恰好在悉尼的“唐人街”兴办了一系列经营香蕉批发的“果栏”,其中规模较大的要数马应彪的“永生果栏”,郭乐的“永安果栏”。
李炳鸿:这两间是“永安”公司的旧址,两间都是,过一间就是“永生”公司,当时他们经营的生意非常好。很多新南威尔士省的果商都来里购买水果、香蕉回去卖。
李承基:“永安果栏”、“永生过栏”,他们联合了一间叫做“永泰果栏”,三间联合在一起,每间果栏都用一个字,叫做“生安泰”,联合在一起,是一个组合来的。专门经营香蕉,所以把澳大利亚悉尼的所有香蕉,都被他们垄断了。据统计,他们一年能做四万(英)镑生意。当时四万(英)镑可以买些什么呢?一条街都可以买得到。
有金融人士计算过,当年的一英镑相当于现在的一万五千英镑,所以当时的澳大利亚中山华侨,实际上已经垄断了悉尼的香蕉市场。这种状况立即引起了当地政府的注意,他们虽然还不能准确估算这其中的收益,但还是出台了限制华人种植香蕉的政策,精明的郭乐就在澳大利亚临近的斐济群岛买地来种植香蕉,然后再进口澳大利亚,但后来,香蕉进口也被限制了。
李承基:马应彪先生和郭乐先生,在澳大利亚他们没办法立足,第一,他们没有居留权。第二,在那里做生意没有保障。随时可以出台一条法例,来制止你,没有保障。又不能买物业,在澳大利亚赚这么多钱能有什么用,所以他们想到,不如回中国,落叶归根。
19世纪末,带着在澳大利亚积累的财富,马应彪回到了香港,郭氏兄弟则回到了故乡中山。他们分别经营过相当于现在旅行社的买卖——“金山庄”,为来往于中国和澳大利亚的华侨乡里购买船票、安排住宿、传递家信,还帮助那些澳大利亚华侨将辛苦赚来的血汗钱捎给他们在中国乡下的亲人。
黎志刚: 昆士兰大学教授:譬如“金山庄”,除了做汇兑之外还要送信,那要建立这些网络的时候,他们要经常来于侨居地和海外之间,这个增加了他们人员的关系,也增加了他们对一些商品的信息。另一方面,他们在和这些人接触当中,可以加深他们对国际商业视野见识的增广。
在香港的日子里,马应彪一直酝酿着一个计划。原来,当他还在澳大利亚的时候,唐人街附近的一间百货公司让他们觉得又新鲜又好奇,于是萌生了开一间百货公司的念头。1900年,当“金山庄”的生意开始不景气的时候,马应彪就联合了在澳大利亚的几位乡里做股东,兴办了香港“先施”公司。而“先施”二字来自《中庸》“先施以诚”的理念。
李承基:“先施”是中文来的,英文的名字叫“sincere”,是诚实的意思。就是说我们很诚实,不会骗人,童叟无欺。十几个职员,八个股东,先施公司就是这样开始了。
马景煊 香港先施公司董事长局主席:我们是第一间叫做“不二价”的公司,就是说那些东西卖十元,我们就卖十元,没有讲价,买就买,不买就没有办法了。我们是第一间,会出一张发票给购物者,如果到时候(商品)有损坏,或者你不喜欢,想拿回来换,也是一件好事,也是第一间使用女售货员的公司,你知道,一百年前我们的中国女性,主持家里的事务比较多,很少出来抛头露面。
黎志刚:马应彪就找到(妻子)霍庆棠,和她两个妹妹,还有其他人,一起出来做销售,所以他吸引了很多的人气,很多人会来看热闹,但我们也看到他们开了个先河。
香港“先施”百货公司聚集了各种各样的商品,尤其是采办于欧洲的各种“舶来品”更是让客人大开了眼界,两年以后,“先施”赚到了几倍的利润。郭乐也紧随其后,兴办了香港“永安”百货。
郭文藻: 原香港永安人寿保险公司负责人:我们那时候店铺很小,回来的时候,规模很小,还没有组织一间百货公司,那时候回来就开始尝试去做,可以说是一间很小的店铺而已,后来才集合了一定的资本,回来后才去找位置,找到好的,就搬了。
记者:这里是第一间?
郭文藻:是的,这里是第一间。
店面虽然不大,但是因为百货公司全新的营销方式,再加上新奇特的洋货,顿时引来了八方来客,“先施”,“永安”的字号变得远近闻名。
郭文藻:“洋货”到香港这里买,附近一带的广东、珠三角等周围地方,那些人都坐船过来,买了很多东西以后,就匆匆地有些人挑着担子,有些人抬着就上船,就拿回去卖的了。
李承基:当时的股东都是自己的乡里,既然百货小商店生意这么好,不如我们扩大它,就在香港的德富道中,买了四个铺位,就再扩充,建了几层。不但有百货,里面还有一个,顶楼是一个娱乐场。
马应彪在香港的“小试牛刀”,却带来意想不到的收益。这一次的成功,促使马应彪做出一生中最大的抉择,挥师北上,进军“上海滩”。
马应彪的决定是冒险吗?他在上海能够延续香港的一帆风顺吗?
[1] [2] [3] [4]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