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华盛顿三月九日电 题:旅美环境专家为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压力献策
——访华盛顿国际中国环境基金会主席何平博士
中新社记者 邱江波
世界各国代表在此间刚刚闭幕的华盛顿再生能源国际会议认为,气候变化是全人类面临的共同难题。快速发展中的中国同样面临着来自国内环境和国际越来越大的环境压力。全国政协海外特邀代表、华盛顿国际中国环境基金会主席何平博士近日接受本社记者专访时表示,建议中国以积极、科学的策略应对挑战,化解压力。
何平认为,近年来中国逐渐成为气候变化国际讨论的焦点。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拥有世界最多的人口,发展的任务非常艰巨,如果国际上要求中国承担发达国家应该承担的国际责任,按照发达国家的标准来做,是明显不切实际的,也是不合理的。
目前,国际上计算排放量有三个重要的指标,一是总排放量,二是人均排放量,三是单位GDP排放量。据何平分析,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水准的提高,总排放量和人均排放量只会增高,不会降低,而只有单位GDP的排放量有可能降低。
何平因而建议中国在国际多边谈判中采用这样的策略,给自己空间:承诺降低单位GDP的排放。何平认为,这和中国目前正在实施的“节能减排”是一致的,它既促使了经济的转型,减少对能源的消耗,又实现了温室气体减排。不过,何平指出,中国政府应该清醒意识到,尽管制定了五年提高能率百分之二十的目标,但要实现起来仍然有很大的难度,这中间有技术和资金上的巨大缺口。
何平还建议,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是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另一个重点。这种方式一方面可增加国家的能源安全和稳定,另一方面也可以减少污染和温室气体排放。中国有十分丰富的太阳、风和生物能源资源,但由于技术和资金的原因,可再生能源占整个能源消耗的比重仍然很小。政府应进一步加大在这方面的投入和倾斜的政策,促进新能源的开发和应用。
鉴于政策的导向对一个新产业的形成十分关键,何平甚至建议,如果政府的建筑率先使用太阳能,中国的太阳能产业一定能得到大促进。生物质能的潜力也十分的可观:如果把中国目前一亿多亩荒地都种上能源植物,并转变成生物柴油,就可能代替中国百分之三十的石油需求,同时农民也有一份新的收入。不过,这方面还需要组织重点技术攻关。解决中国能源问题应当立足于国内,一方面提高能效,另一方面寻求技术突破。真正的能源安全在于独立自主的新能源技术开发。
植树造林,恢复植被也是减少温室气体的直接方法。何平算一笔账,按每百万平方公里成熟林地吸收十二兆吨碳计算,如果中国增加百分之一的林地,即九点六万平方公里,将减少一点一五兆吨二氧化碳排放,相当于目前中国总排放量的百分之八十二。不过,这位专家指出,中国的植树造林应当更重视效率。林地的结构也要更科学,单一速生林尽管产生一定的经济效益,但其生态功能十分有限,在半干旱地区,甚至对植被和生态平衡带来负面影响。
近日,在一篇题为《气候变化,中国如何应对》的论文中,何平大胆建议,应当把中国国内“节能减排”的政策明确定义为“减缓气候变化,实现国际义务”的重要部分和具体行动,每年公布通过节能减排所减少的碳排放, 同时以此合理要求发达国家提供相关技术和资金援助,其实,应该让世界明白,作为全球产品的主要生产基地,中国面临的压力,实际上也是世界的共同压力。(完)
图片报道 | 更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