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2月7日电 据加拿大《明报》报道,“有一种情叫亲情,有一种饭叫团年饭”,尽管与故乡相距万里,春节亦不是加拿大的法定假期,但是大年三十的年夜饭,华人总是不自觉地保留传统氛围;在多伦多,记者随机访问了来自大陆港台的移民家庭,分享他们年夜饭的香甜与背后的故事……
沪八宝饭寻找妈妈的味道
上海移民Lisa家年夜饭必吃的“八宝饭”是这样做成的:“先把浸过的糯米蒸熟约半小时至1小时,凉却后填入红豆沙,上面铺核桃仁、松仁、红枣、枸杞和桂花等,吃时再蒸热……”
已是两个孩子母亲的她告诉记者:“地道的上海过年常见菜式有四喜烤麸、熏鱼、塔菜炒冬笋、糖年糕等等;跑到这里来自己当妈妈以后,就拼命回想妈妈在国内做的年夜饭菜,慢慢重现当年妈妈做的年夜饭味道。”
“这几年多伦多的上海菜配料愈多,我们家的过年传统都是几家上海朋友一齐聚餐,还记得当年刚抵加拿大时多数是小夫妻两人,现在聚会每家都是两大(人)两小(孩),吃年夜饭时大人和小孩分开摆两桌,这年是愈来愈热闹了。”
台如意菜考新媳妇
汪蔡贵芳“汪妈妈”1946年出生在台湾,“从我嫁进汪家至今,他们家的饮食和年夜饭都保持不少江浙传统,例如过年吃红烧狮子头、大年初一吃炸春卷,又叫‘金条’等,反正都是蛮吉祥的名字。”
“汪家过年必吃的一道菜叫‘如意菜’,类似广东人的斋菜,就是把十样素菜:黄豆芽、木耳、金针菜、粉丝、酸菜、笋干、红萝卜、豆干、芹菜和香菇都细细地切成丝炒,这道菜考的就是新媳妇的细心工夫了。”如今亦已成婆婆的汪妈妈说得笑呵呵。
除此之外,汪妈妈至今还记得小时候家里过年也有不少禁忌需要遵守或者不得违反,“例如年夜饭吃的那条鱼,头、尾不能动筷,中间鱼骨亦不能断,就叫做‘有头有尾’、‘年年有余(鱼)’啦;再者,大年初一不能碰剪刀、针线、扫把等,更不能乱讲话,包括老人家蒸年糕时,小孩不能在旁边说‘还不发啊’,假若说了那碗年糕真就不发了,你说奇怪不奇怪?”
听汪妈妈讲述过年习俗时,她那3岁的小孙子“乐乐”也在一旁好奇地聆听,似懂非懂地煞是有趣;中年丧夫的汪妈妈一手拉扯大了4个子女,备受儿女敬重的她,2008年的新年愿望就是“希望孩子们都平平安安、身体健康,生活稳定。”
港斋菜保健康
尽管由香港移民加拿大已多年,谭玉娇仍然保持了大年初一早上吃斋的习惯,“我其实不擅厨艺,因此年夜饭多数是一家人去外面吃;不过,斋菜就必须是在年三十晚做出来,有的人亦会在年夜饭后稍晚些就吃些斋;做斋的材料需要一早采购、浸泡,总共用9种材料:蜜豆、粉丝、冬菇、雪耳、莲子、绍菜、豆腐、甜竹及罐头粟米。”
“旧时年初一祭祖后吃斋是不杀生的意思,不过现在经过年三十晚的丰盛大餐‘洗礼’之后,年初一早上吃些素菜,确实感觉肠胃舒服又健康,所以也就一直保留了这个习惯。”
谭姨是维多利亚中文学校的校长,大家都亲切地叫她一声“谭姨姨”,每年她都会在学校举办的农历新年派对上表演舞狮和采青,这是最受幼儿园小朋友欢迎的一个节目,久而久之亦成了她的独家拿手节目。
“春节期间学校还设计了很多活动,让小朋友了解更多中国人的过年习俗,除了热闹的舞狮之外,他们还锺意用棉花糖做馅亲手搓汤圆;还有12生肖的游戏,亦都让孩子倍感有趣。”
图片报道 | 更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