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此文版权属《国际先驱导报》,任何媒体若需转载,务必经该报许可。)
三周年祭日之际专访张纯如父母
10年前,她的《南京大屠杀》一书引起全球轰动,并使美国社会开始关注二战期间日本的侵华罪行。她也因此成为世界最著名的文摘杂志《读者文摘》的封面人物,并获得过麦克阿瑟基金会“和平与国际合作计划”奖、美国华人团体“年度女性”称号。甚至,当年还曾与姚明、郎朗一起,被誉为美国最引人瞩目的三位华人青年之一。
张纯如,一个因追寻历史真相而名扬海内外的名字,却从三年前的初冬开始,成为人们纪念历史的一个组成部分。11月9日,是张纯如去世三周年纪念日。
最近这段日子,她的父母辗转于美洲大陆:7日抵达波士顿参加电影《南京》的宣传活动,11日又到加拿大多伦多,电影《张纯如》的全球首映式将在翌日举行。
时间带不走悲伤
“我几乎没有一分钟不想她呀。”北京时间11月11日凌晨4时许,在从机场前往多伦多市区的路上,张盈盈女士如是描述着自己对女儿的思念之情。
自1962年从台湾到美国留学时起,张盈盈便与丈夫张绍进一起在哈佛大学攻读博士学位,此后又相伴在大学教书达30余载。退休后为了照顾在加州工作的女儿张纯如和她的弟弟,两位老人在2002年将家搬到了加州。
“她当时已经有了孩子,工作也非常忙,不懂得照顾自己,吃不好睡不好的。”提起过往的种种,张盈盈非常平静。但两年后不幸就发生了。白发人送黑发人,这种打击让张纯如父母一时间失去了方向。“张纯如离开的第一年,她妈妈感觉好像人生的一部分都没有了。”电影《张纯如》的投资方、加拿大史维会多伦多分会副会长刘美玲女士告诉《国际先驱导报》。
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面对逝者,除了亲人外,旁观者总归无法体会那种痛彻心扉的感觉。“有人说时间可以治疗伤口,但我不相信,我说不可能的,毕竟是一种伤痛,现在只是不去碰它吧。”张盈盈的爱女情结溢于言表。的确,转眼三年已过,岁月的河流或许能冲走那些没有价值的肤浅的记忆,但却无法抹去刻骨铭心的爱与伤痕。
追随女儿的脚步
2006年,南京,扬子江畔,两位年过半百的老人面对着孤帆远影,静静地诉说着历史的沧桑。这是电影《张纯如》中出现的一个画面。
“导演让我们讲述张纯如祖父和外祖父的故事。”在二战中长大的张纯如父母,早年从父辈那里听到了很多历史的记忆,“我们又把这个记忆传给张纯如,她才会写那本书”。而协助拍摄电影,不过是他们追随女儿行动的一小部分。“我们想了一下,与其悲伤,不如让自己忙碌起来,继续女儿没有做完的工作,把历史真相告诉更多的人。”
张盈盈和丈夫在美国史维会的支持下设立了张纯如基金,目前已连续两年举办了征文比赛。有意思的是,征文只接受英语投稿。“中国国内的人都知道那段历史,现在最重要的是在西方国家宣传,不能围绕着中国自己的圈子转。”
犹太人在二战时期的历史都被收集到了美国教科书里,但亚洲战场上日侵华战争的内容却并未被列入,这引起了包括张纯如父母在内众多海外华人的注意。他们极力倡导在教材中加入这部分内容,在没有得到回应的情况下,转而开始资助一些美国中学教师到中国实地调查日本的侵略罪行,然后让他们教自己的学生。“政府不协助,我们就从民间行动。”
惟一的一次愤怒
“人生总有一死,就看你生活在这个世界上的意义是什么了。”这该是怎样的心胸,才能成就如此豁达的认知?将绵绵思念化作了完成女儿生前工作的使命,两位老人在大悲之后的镇定和从容无疑令人感叹。
而在接受《国际先驱导报》采访中,张纯如父母惟一愤怒的表达,是在提到一些日本右翼分子的行为时。今年1月,日本右翼导演公然宣布计划拍摄一部名为《南京真相》的纪录片,妄图歪曲南京大屠杀的历史。“一个强盗说自己被人家抢了,你说该怎么办,到底谁是强盗啊?”张盈盈提到此事时语气激动。几天前参加哈佛同学会的座谈会上,她几乎用同样的措辞和语气向在场的学生和校友做了宣讲。
时间和历史迟早会证明真相的。“当然,我们也会一直努力下去。”(晓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