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温哥华2月10日电(黄运荣)“心平气和的理性观察是写出好作品的基础。”旅加华裔作家张翎今天在温哥华一个文学研讨会上总结其创作体会时作上述表述。
祖籍浙江温州的张翎,1986年来加拿大留学,现定居于多伦多。近年来,张翎先后获得了第七届“十月文学奖”(2000年),第二届世界华文文学优秀散文奖(2003年),首届加拿大袁惠松文学奖(2005年),第四届《人民文学》奖(2006年)。近日,应《环球华报》邀请,张翎专程到温哥华,出席由《环球华报》主办、加拿大华裔作家协会协办的“海外生活与文学创作”研讨会,与大温地区的作家及文学爱好者分享自己在海外创作的感受。
张翎在研讨会上说,海外文学的创作条件虽然比不上两岸三地,但也有其独特的优势。“首先是地理位置上的优势,”她说,“与祖国故土遥遥相望的距离,令我们产生了理性的观察;与原居地若即若离的关系,给写作人留下了思考的空间。”
“第二是业余写作的优势。”张翎说,业余写作的确可以让作家摆脱了“为创作而创作”的无可奈何境况,同时也卸下了谋生的重任。她认为,一个人太穷或太富都不利于产生好作品。太穷会被迫写自己不愿意写的东西;太富会缺少生活,令自己的触角不够敏锐。
成为一个作家是张翎从小的梦想,只是那时她并不知道她必须走过如此厚重的岁月阻隔才能靠近她的梦想。虽然她早在二十年前就已移居海外,可是真正意义上的写作却始于十年之后的1996年。为了生存,她把写作的欲望沉沉地压抑在心里,结果却得到意想不到的厚积薄发。自从1997年发表长篇处女作《望月》(海外版名《上海小姐》)之后,张翎在不到十年的时间里一共发表了三部长篇小说(《望月》,《交错的彼岸》,《邮购新娘》)和三部中短篇小说集(《尘世》,《盲约》,《雁过藻溪》)。
回首这段经历,张翎说,如果她出国之初便开始写作,只能是急躁中的倾诉。相反,经过十年光景的沉淀,自己的情绪变得平和了,而心平气和的理性观察是写作的基础。她说,“客观上,一份好的职业,令我在业余写作时可以写得率性,按照自己的路子走出来。”
大温地区六十多位来自两岸三地的作家、写手及文学爱好者,在研讨会上就目前文学创作的走向、海外文学的定位、作品中真实与想像之间的关系、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之间的关系、通俗与文学之间的关系、时代环境与文学创作之间的关系等议题展开了热烈的研讨。近期入围台湾“温世仁武侠长篇小说百万大奖征文”活动前五名的温哥华作家子夜也在会上与大家分享了文学创作的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