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留两无奈 爱尔兰中国留学生毕业何去何从——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华人新闻
    去留两无奈 爱尔兰中国留学生毕业何去何从
2009年04月06日 09:25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中新网4月6日电 据爱尔兰《新岛周报》报道,时值暖春四月,又一批旅爱中国留学生即将面临毕业后何去何从的选择。尽管大多数留学生都希望能在爱尔兰获得一份稳定的工作和不菲的收入,然而,全球经济危机的加速到来使得原本学历背景甚优的学生也感到了经济危机的冲击,而往日IT和会计专业也已经过了就业率的颠峰期。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统计资料显示,中国是世界上在境外留学读书人数最多的国家,占全世界的百分之十四。从1978年以来,以各类名义留学生出国的人数高达90万,但是早在08年以前,留学回国人员总数仅20万人,而仍有60万左右的留学生在海外学习。但是,经济危机逐渐开始扭转这一局面,海外留学生回国就业的人数急剧增长,选择留下,还是回国已经成为许多海外华人讨论最多的问题,爱尔兰亦不例外。

  大城市找工作何其困难

  张示是2001年来到爱尔兰读书的中国留学生,由于当时爱尔兰正值经济高峰期,他以留学生身份来到爱尔兰后,在一家当地制造厂工作。然而,由于经济状况恶化,张示已于2008年9月回国并在原居住地上海寻找工作。日前,记者联系了已经回国近半年的张示,然而他向记者透露,回国这段时间内一直没有找到合适的工作。

  张示早年来到爱尔兰将主要精力投入到了兼职工作上,由于当年爱尔兰经济的发展造成劳动力市场的短缺,虽然从事低端的简单劳动工作,但是报酬不菲,因而将学业暂时搁置在一边,除了平时工作之外,很少花精力和时间在学习上。

  张示向记者表示,大多数来爱尔兰的留学生都把精力放在打工赚钱上,毕竟,就算把书读好了,拿到了大学文凭,未必能赚到如此多的钱。可是,一旦爱尔兰经济出现下坡,这一局面立刻出现了扭转。2008年,爱尔兰失业人口急增,张示在丢失了自己的工作后,将自己的为数不多的积蓄投入到剩余的学业课程中,最后获得了一张当地一般学院的商业管理系普通本科文凭,并于2008年9月回到上海。

  “到现在为止还没有找到工作,在国内工作很多要靠人际关系和人脉,我在爱尔兰这么多年了,这方面显然有明显劣势。”张示向记者表示:“国内的经济状况看上去确实比爱尔兰要好些,但是并不代表就业容易。”

  记者发现,许多国内大城市的企业公司在用人方面已经告别了“盲目崇拜”海归的时代,大多数持有海外文凭的学生在就业心理上已经逐渐和雇主拉近了距离,并更清楚地认识到了留学的实质价值。许多上海等大城市的企业在用人时通常更关心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英国以及日本的留学文凭,而对爱尔兰却感到十分陌生,更不用提爱尔兰当地的普通院校的本科文凭了。张示称:“学习商业管理的本科文凭在国内找工作和国内本科生相比实在看不出什么优势出来,虽然我已经把海归这一群体的姿态看得很低,但是实在越找越没信心。”

  留在爱尔兰并非易事

  刘磊也是来自上海的一名中国留学生,他曾在2005年来到爱尔兰学习计算机本科专业,并随后获得科克大学计算机专业硕士文凭。然而,他在爱尔兰当地找不到工作后,也随后选择了回国就业。

  刘磊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称:“我在硕士毕业后曾在找工作的网站上发了无数份简历,期间收到了许多条电话面试,通常面试的时候都挺好,但是对方一旦问到我是否是学生身份,并问我是否需要办理工作许可时,对方就再也没有音信了。”

  记者了解到,虽然经济不好,但是爱尔兰对IT人才仍有一定的需求量,这也证明了刘磊在毕业后能收到许多来电面试的原因,但是当问及刘磊身份时,许多公司不得不放弃招聘。究其原因不外乎二点:1. 对于企业来说,办理一个留学生转成工作许可期间要花费许多人力物力和资金,而符合申请工作许可的华人需年薪达到30,000欧元;2. 爱尔兰政府曾规定爱尔兰各大企业在招聘工作人员时需优先招聘爱尔兰本国公民,海外移民次之。而在全球经济的大背景下,显然这些条款将变得逐渐苛刻。因次,除非才能卓绝的人才,不少旅居爱尔兰的华人朋友都坦言工作越来越难找了。

  刘磊向记者透露道:“我现在刚到国内,我打算去北京发展发展,看是否有合适的工作。”

  “说实话,国内的计算机开发能力其实并不见得比国外差,爱尔兰是一个软件外包大国,并不是拥有先进技术的国家,因此很难判定所学的技能是否会在国内‘水土不服’”。刘磊向广大华人留学生表示:如果读完想回国的话,许多用人单位根本不会知道爱尔兰这个国家和教育概况,而唯一能证明自己在爱尔兰的留学价值的,就是真才实学。爱尔兰的教育水准高低在中国的口碑直接影响到我们回国就业的成功率,一方面,爱尔兰的教育程度需要我们去推广,反过来,我们的成功也同样寄托于爱尔兰的教育。

编辑:孙金诚】
    ----- 华人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