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8月21日,外交部公布最新版《中国领事保护和协助指南》并向公众免费发放。8月23日,外交部领事司下属的领事保护处正式升格为领事保护中心。
中国政府“以人为本、外交为民”的理念正深入人心,驻外使领馆已然是中国公民在海外求助的温暖港湾。中国驻巴基斯坦大使馆政务参赞姚敬日前在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强调,“维护在巴中国公民的安全是使馆工作的重点,是‘重中之重’。”
近年来,中国和巴基斯坦在经贸、文化和教育等领域的合作显著加强。现有近百家中资企业在巴各地承揽工程项目,巴基斯坦已成为中国在海外的一个重要的工程承包市场。同时,从中国来巴经商旅游的个人也与日俱增。
2001年“9·11”事件后,巴一些反政府的极端势力频频制造事端,向巴政府施压,涉及中国公民的安全事件也时有发生。
全方位领事保护
姚敬说,在此背景下,驻巴使馆除了敦促巴加强对中国公民的保护措施、中巴双方增加信息交流外,就是要提升在巴中国公民的防护意识和自保能力,重在预防。
“当前维护在巴中国公民安全,主要围绕三个方面:预警、研判、应急。”姚敬说。
首先是及时警告。积极与各方面沟通信息,一旦察觉对中国人安全的任何潜在威胁,及时向中国公民发出警告,并与巴方协调寻求协助。现在,在巴各中资单位以及华侨团体,都能不定期收到中国使馆发出的有关巴安全形势紧张、减少出行的建议。
其次,判断形势。要对巴国内的安全局势以及中国人的安全环境进行动态跟踪,根据最新情况调整对中国公民的保护措施。比如根据形势的变化,有时让巴方加强对中国某些特别机构的警力保护等。
最后,一旦出现突发重大涉及中国的事件,立即启动紧急预案。在最短时间内了解核实情况并进行对外交涉,敦促巴方展开调查并进一步加强对中国公民的保护,以及对案件进行跟踪调查。
中巴联络工作组
从2004年以来,在巴中国工程人员数次遇袭后,巴方全面加强了对项目工地及驻地的保护,派有大批的安全部队或警察守卫。“中国工程人员的安全形势总体是好的”。姚敬说,“可以说巴方在保护中资公司项目人员方面,安保配置的‘硬件’方面已经尽了力”。
为进一步加强对在巴中国公民的全面保护,在中方的推动下,中巴双方今年8月成立了政府层面的“保护在巴中国人联络工作组”。该工作组在联邦政府层面由中国驻巴大使罗照辉和巴内政部常务秘书卡玛尔每月举行一次会晤,评估在巴中国公民的安全形势并交换信息。同时,还建立由地方内务部秘书牵头的省级联络工作组机制,由使馆直接和地方沟通。到9月初,这一机制已经全部到位。
姚敬表示,以前中巴有关沟通只是在联邦政府层面,而现在中方与巴方在联邦政府和地方两个层面都有直接的沟通,这将保护工作推向了基层。这是巴政府第一次专门为保护某外国的公民而与该国驻巴使馆建立的专门沟通机制。“这个机制能不断提醒巴方对中国公民安全常抓不懈,并且使信息交流更充分、有效、直接。”
华侨华人协会
2004年至2006年,巴境内数起袭击事件中所涉及的中国人,都是在巴偏远地区参与工程项目的工程和技术人员。而今年6月23日,7名中国人在伊斯兰堡被当地一些人非法扣押;7月8日,4名中国人在西北城市白沙瓦的遇袭事件,都发生在中心城市,涉及的中方人员是个体经营户,事件原因也较复杂。
姚敬表示,这两起事件意味着在巴中国人的安全处境出现了一些新趋势。
目前在巴主要城市短期或长期停留的中国公民还包括很多个体经营户。他们行动分散,很多人并没有在使馆登记。
“如何保护这部分中国公民的安全成为当前一个新课题。”姚敬说。自今年7月以来,华侨华人在巴主要城市伊斯兰堡、拉合尔、拉瓦尔品第等建立了华侨华人协会。
中国驻巴大使罗照辉强调,成立华侨华人协会对于在巴华侨华人加强信息共享、保护自身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并为使馆与当地华侨华人沟通信息并为后者服务提供平台。
姚敬表示,现在使馆发布安全预警信息、个体工商户寻求使馆帮助,都可以通过侨协这个平台,这使双方沟通更有效。
驻巴使馆近日还向当地华侨华人免费发放了他们根据外交部有关精神编写的《商旅平安100问-中国人在巴基斯坦》实用手册,详细介绍了在巴经商、旅游可能遇到的各种问题,并在涉及风俗习惯、衣食住行等方面给出贴心建议。
中国外交部和驻巴使馆官员采取的领事保护措施博得在巴华侨华人的齐声称赞,很多老华侨、老华人感动不已。现住拉合尔的老华人吴宜璘表示,侨协的成立让当地华人有了家的感觉。(张云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