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班牙华人"特别"汇款需求旺 不规范操作弊端多——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华人新闻
    西班牙华人"特别"汇款需求旺 不规范操作弊端多
2009年05月08日 12:22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中新网5月8日电 据西班牙《欧华报》报道,记者不久前得知,一位旅居西班牙好几年的侨胞江先生,4个月内往国内汇款17万多,从而招来了财务、税务部门的盘查。记者获知后,本想就此题材写一篇报道提醒一下侨民和读者,谁知江先生却打电话找到记者,要求记者帮他找一位能解决问题的律师,为他解决这个不大不小的“麻烦”。华人汇款何以成为了麻烦,怎样汇款才能不成为麻烦?

  华人的“特别”汇款和携款闯关

  西班牙政府在移民政策上的宽松和开放,使得这个国家的移民总数在这几年得到了快速膨胀,崛起的移民经济是不是给西班牙政府带来了巨大的收益?

  一项来自银行的统计表明,中国移民个人开设账户的比率居各国移民之首,为了刺激这一移民市场,个别银行如LA CAIXA等,甚至专门开设了中文服务,印发附有中文的各种服务手册,推出有详细中文解释的奖励计划。

  所有移民都有往自己国内汇款的需求,中国移民在这一点上表现得最盛,据了解,即使现在经济普遍不景气,华人的“特别”汇款需求仍然超过任何族群,通过银行、汇款公司、私人捎带、甚至携款闯关的现象仍然时有发生。

  政府打击违法违规资金跨境流动

  虽然西班牙银行间政策法规不一,但是整体管理上毕竟受制于西班牙政府,政府不仅需要促进国际收支的基本平衡,还要规范外汇资金的双向流动,特别在打击违法违规资金跨境流动方面,已经建立了一个有财政、税务等国家机构监控下,管理有序的外汇流通监管渠道。

  此种前提下,合法合规的资金转出转入,什么样的银行更适合为华人服务,每个华人都要经过深思熟虑后才能做出决定。常规情况下,一般的打工者不会对此吹毛求疵,他们的收入和汇款能力不是银行和财税部门所关注的,部分具有一定身家,坐拥不菲资产的华人老板,心里才会有不为人知的另一本账。

  华人产业自有一套不成理论的体系,诸如买卖双方不明码记账,不使用支票和转账进行交易,不公开如实申报经营收入等等,这样一来,累积的账外资产愈发膨胀,难以消化的进帐收入就成了“包袱”,如何才能使之合理合法、悄声无息地转入国内,就成了个别人日思夜想的头等大事。

  代人汇款收佣金成一些华人的职业

  作为金融机构,任何银行都能办理国内国外的转汇转存业务,但是西班牙国内所有的银行都听命于财税机构,业户所出具的资料如身份证、护照、公司资料等都可能作为线索遭到追查,如果汇款人的汇款额度不能够和自己的收入、公司收入成正比,自然就无法说明这些款项的合理来源,已经习惯于自成体系的部分侨民,自然不会给这些银行任何口实和机会,于是,找人代汇,地下钱庄等各种手法应运而生。报道开篇中的江先生,就是替人汇款收取佣金的一个典型。

  西班牙各银行都有明确的规定,那就是汇款额度的上限和下限,通常几千欧元不等的国际汇款基本不需要说明来源,但是超过万元的汇款一般都要求出具申报文件,而这恰恰就是中国移民中的老板很难做到的。

  国际金融业务的普及,催生了一些特殊的金融机构问世,一些专业汇款公司,如早期美国西联汇款,后期的MONEYGRAM公司,还有英国的速汇金公司,Paystone公司等,都打起了令人眼热的国际汇款牌。

  虽然银行的汇款时效不被汇款人看好,但是其可靠性,稳定性、安全性一直为人所称道。汇款公司也是一样优劣并存,它的好处是,不需要开设实名账户,仅凭一个证明身份的证件就可以往国内指定收款人名下汇款,而国内的收款人只要提供与本人名字相符的证件,就可以在指定机构获取汇款。但是不利的一面也凸现出来,那就是虽然时效快捷,但是获取汇款的币种仅限于美元,可能发生中间行费、电报费等附加费用和不可知费用。

  个别利欲熏心的代汇网点为了增加收入,甚至按照汇款人的意图,编造涂改汇款人资料、证明,达到万无一失、查无实据的目的,这些方便的“举措”都大大地吸引了很多客户慕名而来。

  旁门左道的汇款方式弊端凸现

  林林总总的银行遍布大街小巷,接待着前来要求服务的中国移民,然而个别中国移民大笔灰色收入,导致他们不能堂而皇之公开办理业务,这就不奇怪为什么会催生出代人“汇款”这个特殊的“地下行业”。其实与其依靠暗箱操作偷偷摸摸往国内汇款,还不如大大方方端正经营思路,向正规管理要效益,以前就有“买卖好不在税上”一说,现在为什么要潜心钻研那些旁门左道呢?

  曾经发生的个别委托汇款导致的“丢款”实例,应该让汇款的老板有所觉醒,不公开的地下活动毕竟是没有根本保障的,如果总靠和法律法规打擦边球占小便宜,吃亏的早晚还是自己。(晨阳)

编辑:孙金诚】
    ----- 华人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