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中南美洲华商以小企业为主
中南美洲华人移民的数量也在增长。据媒体报道,华人新移民数量增长的国家有巴西(20—25万)、巴拿马(12万)、委内瑞拉(16万)、墨西哥(6万)、苏里南(4万)哥斯达黎加(6万)、阿根廷(6万)等。新华侨华人在当地落脚之后,均从事小本经营的企业以谋生。其发展特点如下:
第一,中南美洲华商经济实力快速增长
中南美洲华侨华人由三部分组成,一是19世纪初“卖猪仔”进入到中南美的中国苦工的后裔;二是20世纪50年代以后来自香港和台湾的移民;三是中国改革开放以后移民到中南美的大陆中国人。
近年来中南美洲华人数量增长很快,主要为大陆移民,其中以广东、福建两省居多,其次为浙江、湖北、山东、上海等。中南美最大的国家巴西,上世纪70年代初华人不足5万人,到90年代初已达12万人。据有关部门估计,目前在巴西华侨华人在20万至25万之间。在阿根廷生活着6万多华侨华人,大陆籍占一半,其中1万多人没有合法身份。阿政府从2004年开始实施“大赦”为符合条件的非法移民办理合法居留。2005年“大赦”结束时,共有9000多中国非法移民获得了合法居留权。2002年10月,委内瑞拉驻华大使馆领事路易斯•特诺里澳在恩平访问时表示,委内瑞拉有10多万华侨华人。据媒体最新报道,已上升为16万,80%以上为恩平人。秘鲁移民和入籍总局2006年的资料数据显示,到2005年12月19日为止,在秘鲁境内定居的外国人共有3.67万人,其中中国人逾4000人。
中南美洲华人过去经营的主要行业有中餐馆、杂货铺、洗衣店等。近年来,华人经营的领域不断扩大,发展到超市、进出口贸易、房地产、现代化农场和制造业等,中南美洲华人的经济实力有了快速的增长。
早期华人移民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和积累,大多已成为餐馆、商铺、钱庄、银楼、贸易公司的老板。其中一些人的家族产业已经发展到很大规模。如中南美洲大型超级市场协会主席、墨西哥华商李华文,其家族在墨西哥拥有120家超级市场;6个占地4万平方米的物流中心;一个年出栏量65000头牛的养殖场;占地15公顷的温室种植园和4500公顷的耕地。李氏家族企业已发展成为经营超级市场、农产品、肉类加工、水产品进出口等多行业的跨国集团。
在秘鲁,华人黄氏家族成为秘鲁超市业中的佼佼者。20世纪90年代以来,黄氏集团在各地开办的大型高级超市连锁店“WONG(超市王)”已经有15家;开办的面向低收入阶层的超市“Metro(米得罗)”超市5家。2006年黄氏家族又把目光瞄准了贫困阶层的消费群体,诞生了第一家“Ecco”仓储店。每年秘鲁国庆日(7月28日),黄氏集团的花车大遊行和晚上的烟花表演,成了利马市民庆祝国庆最具吸引力和最受欢迎的节目,展示了该集团的雄厚实力。
华人企业家林训明,是巴西植物油集团及巴西石化集团的创始人。林训明的无纺布厂、无纺布产量居全巴西第一。林氏家族现在涉足饮料包装的产销、石化加工和植林等多种行业。
除了老华侨外,新移民华商在中南美拓展的脚步十分迅速。传统的中餐业仍是中南美洲华侨华人谋生的重要行业。据报道,秘鲁有4000多家中餐馆,其中利马就有3000多家,占当地餐饮业的30%。智利的圣地亚哥有近600家中餐馆,其营业额占整个城市餐饮业的23%。有数千华人的洪都拉斯首都特古西加尔巴也有200多家中餐馆。中餐业在中南美洲历史悠久,已深深地融入了当地生活,在当地餐饮业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杂货业大发展。在委内瑞拉,华人开办的小超市、小百货店已超过5000家,16万华人中有三分之二的人靠此谋生。在哥斯达黎加的柠檬省、泮打连省,分别有60%和80%的商铺产权由华人拥有。与以华人族群为主要对象的北美华人超市、杂货店不同,南美的华人超市、商店面向的是当地居民,成为影响当地经济的一个重要力量。
在巴西,早期华人移民多是流动商贩,从提包做生意起步,积累资金后再开店,而如今不少的新移民在国内就积累了较为雄厚的资本,携资直接开办进出口贸易公司或创办实业。据巴西温州同乡会会长张伟介绍,巴西温州人有5000多人,很多人一到巴西就开店、设立公司,自己做老板。巴西圣保罗的25街购物中心是南美最大的小商品贸易集散中心,过去经商者主要是阿拉伯人和犹太人。最近10年来华商不惜代价的收购,已使这里成为华人心目中的“唐人街”。如今这条街数个商业城中已开有700余家华人商店,主要经销中国商品。
物美价廉的中国商品给华商带来了更多发展空间。巴西的一项调查显示,25街已成为巴西高薪阶层心目中的购物天堂,前往25街的消费者中有58%属于中产阶级以上的阶层。调查还显示,大部分属于这个阶层的消费者被25街价格低廉的电器和电子游戏产品所吸引。
中南美洲华人经济虽然发展很快,但也存在不少隐忧。大部分新移民经商者为小本经营,在资金、市场以及语言方面与本地企业竞争存在差距。部分行业高度密集,导致华商竞争激烈;治安问题较严重,2005年委内瑞拉华人商店接二连三遭到当地人哄抢;在巴西25街,由于出售仿冒商品华人商店屡遭当地执法者查抄。
由于经济的互补性较强,华商依托祖国在中南美洲拓展还有很大的空间。如何优化贸易结构,提升产业层次,团结互助共同维权是华商在中南美洲发展需要面对的问题。
第二,阿根廷华人超市遍布全国
在旅阿华人涉足的行业中,零售业发展最快。据华人超市公会最新资料显示,目前在阿根廷的华人超市已经有4000余家,其中首都地区有1300家左右,大布省地区1000家,圣菲省大约110家,门多萨省和内乌肯省大约100家,其余各省加起来大约1590家。而今,华人超市以每月新增19家的速度继续扩张其领地,年营业额已经达到100亿比索,并为当地创造了约8000个就业岗位。
阿根廷华人超市出售的商品种类有日用品、蔬菜、水果和肉类等,营业面积大多数在250-300平方米之间,平均雇佣2-3名员工,投资金额一般在10万-20万美元,大多数业主都能在2-3年后收回投资成本。由于开超市所需的技术含量少、准入门槛低、现金回流快,新移民成了华人超市的主要力量。
与阿根廷当地人开办的超市相比,华人业主信用较好,多以现金方式向当地货物供应商结算,很少拖欠款。华人超市以价格便宜,薄利多销,营业时间长而占优势。新移民一般开店两三年以后,经济条件就能有较大改善。从阿根廷2001年发生经济危机以来,华人超市以极快地速度扩张。据有关部门统计,危机之前,华人超市在阿根廷的市场占有率还不到1%,而到2006年,其市场份额已经达到7%。
目前阿根廷的食品、饮料等零售业基本呈三足鼎立的格局:法国家乐福集团以其跨国连锁经营的优势,占据零售业中上端市场;阿根廷几家大型传统零售业集团经过多年发展,已经达到了与家乐福分庭抗争的实力;而遍布各居民区的中小型超市,原先由阿根廷人以家庭经营为主,如今已基本由华人掌握。据当地媒体报道,在食品和饮料方面,华人超市的总销售额已经占到阿根廷全国总销售额的30%左右。
阿根廷自2001年发生金融危机后,通货膨胀比较严重。为了平抑物价,阿政府多次与家乐福等零售业大户谈判,希望它们采取限价政策,但都未能成功。2006年10月,华人超市公会与阿根廷政府签署协议,最先执行主要商品降价限价政策。这一协议的签订迫使其他大型零售集团也不得不与阿政府签订了相似的协议,因而受到阿根廷民众的广泛欢迎。对此,阿根廷总统基什内尔特意向广大华侨表示感谢,并鼓励华人业主在这个领域继续发展,相信华人将会在社会各个领域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华人超市在发展过程中也遭遇不少坎坷。2001年,当时的阿根廷总统德拉鲁阿被推翻,300多家华人超市遭到大规模的哄抢。2005年,家乐福超市为打压华人超市,策划一段颇有歧视意味的广告,影射“华人超市商品价格便宜,但质量很差”。此事经华人超市公会同当地反歧视局的交涉,广告迅速被撤消。2006年,阿根廷卡车工会因一起与华人超市没有本质联系的刑事案件而举行了集体抗议活动,并停止为所有的华人超市送货,广大侨胞为此蒙受了巨大损失。
据华人超市公会常务副主席郑纪琮先生介绍,目前华人超市主要受到两方面的歧视:一是越来越多的稽查人员到华人超市敲诈“好处费”,其中包括假稽查人员;二是阿根廷部分地区出台法令,规定超过300平米或500平米的超市需要申请特殊许可才能开始营业。尽管法令并没有影射国籍,但被公认为是针对从事此行业的华人经营者而来。为了维护广大华人超市的利益,2007年2月初,华人超市公会与阿根廷国家反歧视反排外反种族主义局负责人进行了座谈,并寻求解决办法。
据阿根廷《新大陆周刊》报道,2007年华人超市的成长势头依旧猛烈,现在以平均每个月新开业19家超市的速度,向阿根廷内陆省份扩张。阿根廷华人超市公会秘书长米格尔.卡尔维特表示,华人超市向内陆地区进军,一方面是由于首都及周边地区市场已经饱和,另一方面,华人超市的扩张,可以使内陆市场因为引入竞争机制而使商品价格更为合理。首都布市有很多华人超市,但在布省还有20%的市场发展空间,而内陆如科连特斯省现有的华人超市就非常稀少,有更大的发展余地。
报道称,华人超市进军阿根廷内陆,主要是以收购和顶让现有店家为主,完全新开业的超市并不是很多,这些被接管的超市多数是阿根廷人或者西班牙后裔经营的小型店铺,华人业主在前业主转让租赁合同后继续经营。
有关专家预测,华人小型超市的投资浪潮,将导致阿根廷华人超市业对其物流和分销系统进行模式革新,同时还将在阿根廷超市业占有更大的市场份额。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下一页]
图片报道 | 更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