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文字及图片证据外,鲁照宁还购集许多实物,作为辅助研究资料。
地图是鲁照宁觉得最有价值的文物,他购集了十多幅,“地图看得一清二楚”,载有日期、当时地名等数据,难以窜改。地图也是他最悉心呵护的收藏,有些因年代久远,纸质脆到快裂掉,就不轻易取出。
快碎掉的一张泛黄薄纸,负载“不可承受之轻”的史料。“支那的现况与资源分布图”印满蚕丝、米、铁、油等小字,细载中国各地资源。鲁照宁认为此图显示日军觊觎中国物产之心,昭然若揭。昭和十二年 (即1937年)的日军陆军战略图,可看出日军部署位置及军力,以及预估的国民政府军力分布。“支那事变要图”左上角有“中国军队一览表”,列出各级将领姓名。“支那事变战局地图”写满各城市估计人口,大大的红箭头画出进攻路线。
鲁照宁此次12月1日至13日造访南京,不仅带来丰富的文物,还将参加南京大屠杀史料研究会举办的研讨会,并将参加纪念馆新馆13日的开幕式。
鲁照宁绝大部分文物是从拍卖网站eBay标来,其中跟一名日本卖家标下了两万美元东西,他说双方都没过问对方来历,他也不想让对方知道自己的收集目的,以免横生枝节。
有时有竞标者加入抢拍,一来一往价格就一路飙升。这时他会写电邮给对手,表明自己收藏非为私人目的,而是作捐赠用途。对方一般乐见其成,也有人不为所动继续与他竞标,有时基于经济原因,他不得不忍痛放弃。
他的搜集从书籍开始,扩及报纸、新闻杂志到其它文物。搜寻杂志数据时,他先去各大新闻媒体的在线数据库,用关键词、年代查询,找到目标期号,之后才易在茫茫网海中缩小搜寻范围。譬如上述两期珍贵的生活杂志,就是他上杂志网站搜寻1937、38年间“南京”、“中国”、“日军”等关键词才找到期数。
报章杂志年代已久,网络数据鲜少。他常常仅按照标题,就决定是否竞标。收到实物后,一旦有意外惊喜,往往如获至宝;也曾有六本杂志一起买,翻开才发现只有两页和事件相关,当了“冤大头”。
收集之路走得不轻松
鲁照宁在寻找历史文物的过程中,曾无意中找到自己家族的过去,成为搜集文物的一段小插曲,似乎显示生长于南京的他,与此有切不开的渊源。他说,一年前,他向日本卖家买下一张南京城楼的原始照片。此为1940年发行的“织田部队支那事变出动写真纪念帖”,图上有几个日军站在南京鼓楼上,后端有伪国民政府代表,背景为紫金山。
鲁照宁仔细一瞧,赫然发现自己位于紫金山脚下的老家,在照片内清晰可见!让他感觉“如获至宝”。他从南京移民赴美时才15岁,1994年他返南京探访时,才发现老家已被拆掉,没想到这幅照片为他提供了记忆凭吊。
鲁照宁的收藏之路走得并不轻松,全靠“自己省吃俭用,当作一个使命坚持。”为此他甚至长期加班,经常一周加班40至45小时,以增加收入,让自己有更多能力购藏日军侵华史料。他的执着和毅力,透着一股傻劲。每当听到别人扭曲历史,他可是“毯子掀掉”般生气!
他任职纽约一家电力瓦斯公司的资深督察,每次赴中国的捐赠之旅,要靠请事假、不支薪才能成行。所有收藏文物、旅费等开销都是自掏腰包。
他本来是个超级飞机迷,搜藏约1500架模型飞机,也着迷拍摄飞机。他曾表示飞机搜藏是他“恋爱中的情人”,现在二战历史文物则成为他的“新宠”,因为更有文化、历史意义。
鲁照宁说,他希望藉个人力量,唤醒大众对历史真相的关心。他认为“总要有个人带头,有人发个声,大家就会跟着出声。”
崇尚“白求恩精神”
鲁照宁说,“我愿像白求恩大夫那样做一个献身人民的人”。他崇尚在二战期间,远自加拿大赴中国战场救死扶伤的“白求恩精神”。他认为“一位外国人都能够牺牲小我,中国需要更多牺牲奉献的人”。
他强调,个人成长过程并未受到战争或日本人的直接影响。他的动机不仅发自和故乡南京的乡土之情,更是身为中国人的愤慨之情。“战争可以忘记,但历史不能扭曲。”他“花了很大的心血,只希望得到公正的回答”。他盼望“不让日本扭曲事实,向更多中国人揭开悲剧的真相。”
他认为“了解历史真相后,不要有仇恨。”他的愿景是“回顾历史的错误,并希望未来走和平的路”。(范时瑜)
[上一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