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非常注重细节的搜集”,记者一边看着当年她拍下的行程影像,一边聆听当年张纯如随身翻译杨夏鸣的追思。“一路走着,她总是有问不完的问题,且问得非常详细。”。
对细节的追根考证,似乎是张纯如的习惯。孙宅巍印象深处,有一件事,让他此生难忘。“纯如问我,南京曾有一个叫马吉的牧师,对南京大屠杀历史有所记录,当年他工作的地方在哪里”,孙宅巍说,一九九五年,南京大屠杀的证据搜集工作才刚刚开始,对很多证据仍掌握不足。但由于张纯如打破沙锅问到底的态度,他和其他学者后来终于发现,下关区第十二中学的图书馆原为约翰·马吉牧师布道工作之地,也就是今天的“约翰·马吉图书馆”。
南京师范大学教授、南京大屠杀研究中心主任张连红回忆,在他们约访一位南京大屠杀幸存者时,纯如非常认真地将这位幸存者逃生路线在地图上画出,并要求与江苏省社科院历史研究所副所长王卫星的文字资料作对比,可见其对史实和细节的严谨态度。
三年之功,张纯如的写作思想发生了变化。从当初的“为每一位南京大屠杀死难者撰写墓志铭”,到后来的“探索人性”,纯如想得很多、很多。也许是因为思想压力过大,也许是因为患上抑郁症,这位美丽、执著又坚强的华裔女性,在三年前的今天,用一把手枪结束了自己的生命,为世界华人留下的不仅是遗憾。
“南京大屠杀,是一个悲剧。为了一个悲剧,她付出了生命的代价,这同样是一个悲剧”,南京三江学院日语专业的学生向记者感言,真相没有国界,亦没有政治倾向。他们说,要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沿着纯如的道路,为推动中日关系发展尽绵薄之力。完
[上一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