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丁侃
台北英文中国邮报特约主笔
华文媒体如何协助构建“和谐社会”
在中国人的传统哲学里,“和”是重要的一环。在四维八德中,和平为其中之一。中国人说“和为贵”,又说“家和万事兴”,其实国家更是如此。中国人是爱好和平的民族。中国人相信“王道”而排斥“霸道”,倡导“与人为善”、“以德服人”。即使在中国历史上最强盛的时期,也不崇尚以武力征伐来扩张疆土。“四海归心,万邦来朝”才是中国人所重视的。今日 中国,虽然国力日增,在世界舞台上举足轻重,也一再宣示“永不称霸”的立场。
这是明智的政策。环顾当今世界,称霸者迷信武力,自食恶果。而世界上发展最快的地区乃是“金砖四国”等和平安定国家。“文革”结束30年来,中国由“一穷二白”的落后国家一跃而为世界第四大经济体,今年将超过德国成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迈向小康社会。照目前的发展速度估计,至多再过30年,甚至不出20年,中国“超日赶美”会成为事实,不再是梦想。
但是中国的持续发展需要安定的条件。中国未来30年中能否保持安定是一个未知数。从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已经增加了10倍,但贫富差距及城乡差距也随之扩大。据今年7月国家统计局发表的修正数字,2006年的国民生产总值增长为11.1%,较原先估计的10.7% 高0.4%,约合2.79兆美元,使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提高为空前的2,150美元。两位数字的经济增长固然可喜,但分配不均却是一大隐忧。近几年来,群众抗争事件层出不穷,一叶知秋,值得重视。
核心任务 不容失败
在这一背景下,国家主席胡锦涛在两年前就提出 “构建和谐社会”的主张,以化解 潜在的危机。这一政策的成败关系到国家的命运和前途,不能不严肃对待。没有和谐就没有安定,没有安定就没有发展,没有发展就没有生存。所以,“构建和谐社会”是刻不容缓的核心任务,是一项只许成功、不许失败的任务。
胡主席指出,由世界各国的国家发展历史来看,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1000美元是一个关键性指标,显示经济和社会进入一个新阶段。而中国在2003年时首次突破这个关卡,进入一个关键性的、充满挑战的新阶段。胡主席在2005年初就洞察这严峻的新阶段,提出 “构建和谐社会”的主张,作为迎接挑战,建设国家的指导性方针。
“构建和谐社会”无疑是继邓小平“改革开放”政策之后 最重要的政策,是引导中国在21世纪发展的根本方向。中国在迈入人均1000美元的新阶段后,面临重重的难关,层层的陷阱,遍布的地雷,四伏的危机。这包括财富分配不均,能源短缺,地区发展失衡,贪腐问题加剧。外在挑战更不容忽视。例如,当中国外汇储备高达1.3兆美元时,贸易磨擦势将加剧,今年的超越德国成为全球第三大经济体已引起列强的疑虑,“中国威胁”的呼声更将高涨。所以说,内忧外患将随之而来。
但另一方面,危机也是转机。这个新时代也充满了机会和希望,正如狄更斯在《双城记》里所说:“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这是希望的春天,也是绝望的冬天……。"好与坏,希望与绝望的关键在哪里?答案是中国能否建立一个“和谐社会”。
环顾世界,有“和谐社会”才有生存发展。现成的例子俯拾即是。中国的文化大革命倡导的是斗争对立,结果“十年浩劫”将国家推向毁灭的边缘。台湾自从2000年民进党执政以來,大搞族群对立,省籍矛盾,结果是经济原地踏步,沦为亚洲“四小龙”之末。邻国如菲律宾,二次世界大战后一度是东南亚最发达繁荣的国家,因为内部贪腐严重而沦为劳工输出的最大国家。
民主法制 对症下药
“构建和谐社会”的内容是什么?胡锦涛主席提出六点:“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心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这六点正是当前中国社会所欠缺,或亟待建立的。这个“胡六点”其实可分四个层次来看:政治方面是民主法治,社会方面是公平正义,文化方面是诚心友爱,经济方面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以确保生态环境平衡,使经济可持续发展。
这六点内容是对中国目前的政、经、社会症候群对症下药。例如,贪腐问题就像癌细胞渐渐扩散,今年7月间爆发的中国食品、药品安全问题震惊世界,严重打击中国声誉。这与贪腐有关,显示民主法治不彰。层出不穷的民众抗争事件也显示公平正义欠缺。水灾频仍,矿难不断显示生态环境破坏及能源短缺。假酒假药泛滥显示国人诚信荡然,道德破产。这些危机如不能化解,国家前途堪忧。
因此,建立“和谐社会”是迫切的,说它是21世纪的“立国方针”并不为过。中国避免成为第二个菲律宾,或第二个苏联,就必须引以为鉴,不蹈覆辙。“和谐社会”这四个字在21世纪的重要性不亚于上世纪末的“改革开放”。它们都具有时代的意义和使命。
新闻媒体 责任重大
要落实“和谐社会”的建立,华文媒体负有重大责任。媒体应发挥积极、正面的作用,一方面向读者提供正确的消息,一方面监督政府,发挥所谓“第四权”的功能。媒体不必,更不可做政府的传声筒,但必須要把“构建和谐社会”的内容和重要性向读者解释清楚,让这一关系国家命运的政策得到支持并落实。
新闻媒体,不论是电子媒体或平面媒体,具有影响民心,左右政治的巨大力量,说它是独立于政府三权之外的“第四权”并不为过。毛泽东就把“笔杆子”和“枪杆子”并列为取得政权的“两杆子”。西方的新闻学者每每把新闻媒体的任务归为三项:(1)提供信息(To Inform);(2)教育读者(To Educate);(3)提供娱乐(To Entertain)。这种分类当然有些笼统,不过在“教育读者”方面,这种说法是正确的。“教育"二字也许有点自大的意味,但媒体的教育功能是无人能否认的。媒体对读者提供的信息能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或者产生立竿见影的影响力,所以不论古今中外,媒体的教育功能——包括宣传、宣扬、宣导等——历来受到普遍重视。任何政策、政令、主张、运动都必须通过媒体的传播才能发生效果。 这方面例子很多,例如中国共产党革命的成功得力于媒体的宣传支持甚多。
不容讳言的是,媒体往往比较重视负面的报道,尤其在自由竞争的市场,难免有夸张失实、哗众取宠的情况。这一点新闻同业们尤应谨慎从事,牢记对社会和读者的责任。对于“和谐社会”的建立,华文媒体应严肃看待,做一个推手和号手,扮演积极的角色。但这并非要求媒体放弃批评监督的职责。恰恰相反,媒体应根据事实,勇敢揭发弊端,暴露社会黑暗面,作为防腐除弊的先锋。如果没有媒体的揭发,山西的黑煤矿和轰动世界的中国假药,含毒牙膏及食物的骇人听闻的事件将继续下去,造成更大的伤害。
接受批评 闻过则喜
这里要向执政当局诚恳地进一言:政府应放宽新闻自由的尺度,应把媒体视为“诤友”,以开放、宽大的胸襟面对批评,才能加速实现“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中国自从“改革开放”以来,新闻自由的空间逐渐加大,但仍嫌太慢、太保守,远远跟不上经济发展的步伐。“政冷经热”十分明显突兀,是美中不足的现象。其实,一个健康的政府,一个“以民为本”的政府,是不应惧怕批评的。政府应有“闻过则喜”的心胸,欢迎批评指责,“有则改之,无则加勉”。一个没有舆论监督的政府是非常危险的,容易腐败堕落,尤其是一党独大的政府。古语说“忠言逆耳”,又说,“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媒体的批评,如果出于善意,如果具有建设性,即使再严厉,也不会“动摇国本”。政府不要有“防民之口胜于防川”的落伍观念。舆论如果为民请命,宣泄民愤,也是一种保障社会安定的“安全阀,”对“和谐社会”有益无害。
翻开中外历史,多少朝代更替,政权兴衰是由于“官逼民反”。人民为什么要造反?当然是社会有矛盾、有对立、有不公、有不义;民怨无处发泄,走投无路,所以铤而走险。中国在迅速发展的30年中,已进入一个关键时刻。以往的“均贫”、“吃大锅饭”的时代已随风而去,接着到来的小康社会却面临一连串复杂的问题,在在都蕴藏着危机。胡锦涛主席提出“构建和谐社会”无疑不但是化解这个危机的最有效的方法,也是引导中国在21世纪和平发展的指南针。华文媒体都有责任支持这一关系民族盛衰的重大策略,使“和谐社会”早日实现。
(作者为海外资深媒体工作者,曾任加拿大多伦多《世界日报》社长、台湾中央社副社长,现任台北英文中国邮报特约主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