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洪松坚
马来西亚《南洋商报》总编辑
全球华文媒体联合起来
在海外我们习惯把汉人称为华人,他们的语言文字就叫做华文,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汉字或中文。
“全球华文媒体联合起来”这样一个题目乍看起来似不可行,因为华文媒体也是一种商业行为;既然是生意,当然会有矛盾和竞争,又怎么能够合作?
所以,这里首先要交代的就是,世界华文媒体既要竞争,也要联合。竞争是为了生意,联合则是为了民族事业。来自不同地区的媒体,可以发挥各自的长处,互换资源,互补不足,这种合作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而来自全球各地的华文媒体经常相聚一起开会,促进友谊,加强联系。这已经足以证明全球华文媒体是可以合作的。
尽管华人人口占世界人口之1/4,但华文在全世界的使用却不成正比。世界上使用率最高的语文是英文。为什么会这样?首先,英国一度是世界上殖民地最多的国家。它的许多前殖民地国家至今为止还把英文列为官方语文。接着,世界第一经济大国美国也是使用英文。这里就不难看出,是政治和经济因素决定了一种语文的兴盛。
现在随着中国改革开放和经济起飞,跻身世界大国之林,来自世界各地的人民都非常向往中国,要和她发展外交和经贸关系。很多国家都兴起学习华文的热潮。为了学好华文,报章(不管是印刷的还是电子的)都成为他们必读的刊物。
海外4000万华人遍布世界各地。尽管他们绝大部分已经入籍他们的出生和居留国,但是由于他们和中国人民同文同种,这种血浓于水的民族感情,促使他们自动自发地和中国发展特别友好的亲密关系。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大量海外华人带着他们的资金到中国投资设厂,协助中国的经济起飞,足以说明这种特殊的民族感情可以发挥无穷的力量。
中国人大量外流是发生在19和20世纪。当时由于连年战乱和饥荒,沿海地区许多省份的人民不得不离乡背井到海外去当苦力。当时他们还是把中国当成自己的祖国,和家乡保持着非常密切的关系。他们赚钱之后,经常寄钱回家,或是每隔一个时期就自己带着钱财或生活物资回去,改善家人的生活。
海外华人长期以来心系中国,有者还为中国的民族文化教育事业作过不朽的贡献。他们当中,支援国家最力的当数20世纪初身居东南亚的侨领陈嘉庚。
陈老先生原籍福建同安县集美村。他在17岁那年到南洋谋生。开始的时候,帮助父亲经营米店,后来独立经营自己创办的黄梨罐头厂,赚了钱又从事树胶垦殖业,被喻为树胶王国的四大开拓者之一,到了1923-25年间,他的树胶园已经占地1.5万英亩,树胶产品遍布五大洲,此外还经营米厂、木材厂、冰糖厂、饼干厂、皮革厂,资产达叻币200万元,约值黄金百万両,“华侨大实业家”之声名远播。
陈老先生热心国事、家事。他曾经在孙中山先生革命思想的哺育下参加同盟会,辛亥革命时期被新加坡闽侨推举为福建保安会会长,募款支持孙中山的革命活动。1912年他回乡创办集美小学。他在《集美小学纪》中说道:“以为改进国家社会,舍教育莫为功。”
为响应“五四”运功,陈老先生于1919年出资创办厦门大学。这是当时全国唯一独资创办的大学。
20世纪30年代世界经济大萧条。陈嘉庚股份有限公司在困难重重中被迫收盘,但是陈老先生坚持企业可以收盘,学校不能停办。“倾家兴学”的美名从此广为传颂。
抗战时期他在国共两者之间选择了支持延安。新中国成立之后,他受毛泽东主席的邀请参加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他被选为中央人民政府委员,全国政协委员会副主席。
陈嘉庚老先生此外还在新加坡兴办了《南侨日报》以及现今犹存的《南洋商报》。
香港长江实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兼总经理李嘉诚是另一位杰出的企业家、慈善家和教育家。他对中国的教育事业也是贡献不小。
他于1985年独资兴办汕头大学。今天,汕头大学已有数千名师生。他虽然没有办报,但赚钱之后积极替国家社会作育英才,堪称民族表率。
像这样的例子,还有一位来自马来西亚的拿督*黄黄纪达。他原籍广东省揭西县。童年时随父到南洋,先后在新加坡和印尼谋生,后来定居马来西亚。事业兴旺时享有“屋业大王”之美誉,坐拥10亿马币(相等于4亿美元)身家。
80年代初拿督黄应家乡父老之邀,欣然答应出资1000多万人民币在揭西兴建一间以他的名字命名的纪达中学。开始的时候只建一座校舍,几年之后又兴建科学馆、教师宿舍、电脑室、语音教学设备。一间巍峨壮观的先进学校,可容纳2000多名学生。
除建校之外,拿督黄纪达还在纪达中学设立了一个奖学金。那个基金有好几十万人民币。每年就用基金的利息分发奖金。学校当局自有一个委员会去负责遴选得奖学生。
纪达中学于1984年开幕。当时盛况空前。干部、教职员、学生和乡亲列队两、三条街,舞狮、敲锣打鼓迎接拿督黄一行,非常的隆重。全国政协副主席叶选平亲自为纪达中学题字,以示赞誉。
为了表扬拿督黄纪达的贡献,中央政府并于1999年建国50周年的时候,邀请了拿督黄纪达伉俪前往北京,出席在天安门广场举行的国庆大游行。此外,拿督黄并被汕头市和揭阳市封赐为荣誉市民。
这里还要为大家特别介绍马来西亚新近崛起的企业家和报业巨子——丹斯里张晓卿。他所经营的常青集团旗下有上下游木材业和林业、棕油种植业、报纸和杂志、通讯技术硬体和软体工业、旅游业、产业发展、塑胶业、水产业、生物科技和金融业等。他的事业遍布马来西亚、澳洲、纽西兰、新加坡、俄罗斯、香港和中国等地。
2007年4月,丹斯里张晓卿把他拥有的三大报业集团,即香港明报企业、马来西亚的星州媒体集团和南洋报业合并,整个程序完成之后,上市公司只剩民报企业同时在香港和吉隆坡挂牌,旗下有香港的《明报》、马来西亚的《星州日报》、《南洋商报》、《中国报》和《光明日报》此外还有20多本杂志。对于中文报业来说,这么大的举动,不管是在中国国内或是海外都是非常罕见的。
丹斯里张晓卿说,合并后的报业集团未来的发展方向是从本土走向全球,从印刷媒体走向多媒体。
丹斯里张晓卿还希望把华文报章办到全世界有华人的地方。到目前为止,香港明报已经在纽约出版,此外《星州日报》也在柬埔寨和印尼的雅加达出版。
我提出这一系列例子是为了说明海外华人特别热爱自己的文化教育事业。马来西亚600万华人现有15份华文日报,全国共有1288间华文小学和60间华文独立中学。它们都是华人社会出钱出力兴办起来的。
散布在世界各地的中文媒体可以扮演联系海外华人和团结海外华人的重要角色。但是全球的华文报章缺乏一个定期交流,互通信息的机制。这个机制最好由中国政府支持建立,甚至让它隶属国务院。相信这个机制可以在关键时候发挥强有力的作用。譬如,台独分子胆敢网顾中华民族的利益,制造分裂,中国政府决定武力解放台湾,全世界的华文媒体若能及时发挥舆论力量,对台独口诛笔伐,那便形成文武齐功的势态,何愁台独不垮。
台湾有一个叫做侨务委员会的组织,专司海外华人的统战。但是大陆却没有一个类似这样的部门,显然是逊色不少。
犹太人在美国的影响力很大,他们除了掌控美国经济命脉之外,还拥有报纸和有强大的游说组织(lobby group),可以左右舆论。大家看看美国政府如何维护以色列,就不难明白这些工作的重要。
目前海外比较活跃的报业组织是设在香港的世界中文报协会,共有80多家报社参加,成为它的会员。他们绝大部分来自海外,大陆只有区区13家报社入会,足见大家的冷漠。
现代科技发达,特别是有了互联网和流动电话,全世界各个角落都可以在瞬息之间互通消息,下达指示。建设一个属于全球华文媒体共同享有的网站肯定有助于联系和团结全球的华文媒体,弥补上述不足。
(注:丹斯里和拿督皆为马来西亚皇室封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