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6月25日电 据加拿大《加中时报》报道,有爱,有房,才有家,这就是中国人对房子的特殊情感。自古,国人发家致富后的第一个梦想就是买房置地。而如今,当华人移居海外,那颗漂泊的心无时无刻不想要落地生根,房子又成了他们获得安定获得归属感的象征。有了家,才会有根。然而,近年来不断高涨的房价和节节上升的加元,使得旅加大陆新移民在买房之路上备受煎熬。
Peter的几次失算
2003年移居温哥华的Peter夫妇至今还住在租住的公寓中。买房的心不是没有,只是永远都停留在想的阶段。Peter犹记得抵埠的那天,正是2003年7月3日。整个城市都沉浸在申请2010年冬奥会成功的喜悦中。那一刻,他也禁不住地欢欣鼓舞,留在这个城市的决心似乎也在这一瞬间成了定局。
短暂的安定之后,Peter夫妇动了买房的念头。当时的温哥华,房价正是过了3年的平稳期后开始小幅攀升的时候。到2003年夏末,已经小涨了有一阵子。和2002年之前的房价一经对比,Peter的心就不平衡了。“才半年多啊,买个房就差了两三万,太不值了。”尽管Peter现在对自己当初的小算盘后悔不已,可那时的心情完全可以理解。他们夫妇是技术移民来的,在国内算得上小康,可是积蓄换成美金,也就是交上个房屋首付就告罄了。想了又想,算了又算,买房的计划也就在观望中搁置了。
之后的故事应该不难想象。等待着房价降低后再出手的Peter夫妇,面对的却是房价一路攀升的现实。也所以直到现在他们一家还是住在本拿比一个3层出租公寓里。1室1厅虽然够夫妻俩使用,但偶尔父母来访,住在客厅的不便也实在让人尴尬难堪。
但人就是这样,第一次动了念头的时候没有出手,以后就很难再迈出第一步了。2006年房价飙升起来,Peter索性放弃了买房,安心住在租屋中,尽管房租也从当初的700加元涨到了现在的780加元。
今年2月,Peter的妻子怀孕了,买房再次提上了议事日程。接下来孩子出生,父母过来帮忙,他们就至少需要一个2室1厅。Peter左查右查,但凡稍微看得上眼的房子,也都不止30万了,就连平常看起来很偏远的地区也不例外。这些年花掉了部分积蓄,手头剩下的3万多美金,连首付25%都差的很远了。父母千方百计筹了30几万给他们寄过来,也因为加币上涨而只换了4万多一点,比4年前少了近万加元。这笔帐算下来,Peter就更加踌躇不前了。一前一后,同样一栋房子,已经足足涨了一倍。
买房自住 无论涨跌
可就在这样的形势下,加拿大的房产市场仍然势头不减。Peter的朋友就是在这个时候买了一个公寓,将近40万的价格,却还是一波三折。他就看上了这栋新建的高层,连续下了3个offer都被别人以更高价抢走。到第4家,他下了狠心,出了高于卖方要价的价格才买到手。
根据Canadian Real Estate Association(CREA)的统计数据,2007年4月,加拿大二手房平均价格突破30万大关。而卑诗省则更创下历史新高,成为全加二手房价格最高的省份,达到431909加币。这个数字已经超过1998年的2倍之多,大温地区的数字更是惊人,一栋独立房屋平均叫价达69万5000元,仅跟去年同期相比就增长了12%。
不甘心就在这样一次次错过中无限滋长,买房也越来越成了一个遥不可及的梦想。现如今,买房的话题仍是Peter和朋友们常常提起的内容,只是没买房的他更多地对房价下跌的可能性进行分析。唱衰房市,是他的一种自我安慰,也是一份对未来的期盼。
作为加拿大某大银行注册理财规划师的李春林对Peter这种情况可谓是见怪不怪了。专门帮助客户做财务规划和投资计划的他表示,只要不是投资目的,房产价格是涨是跌,其实和买方关系不大。要买房自住的人是为了一种安定感,归属感,是一种生活需要和享受,而不是为了投资赚钱。从这个角度来看,李春林建议要买房自住的人只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自己需要,也符合自己经济能力的房子就好。
其实李春林的论点是为大多数人所接受的一个说法。房子买了就是自己的,总比付租金给别人供房来得值吧?甭管多少价钱,多少银行贷款,也甭管多少年才能还清,反正都是给自己付出的。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