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久以前我是很排斥西餐的人。那时候没机会吃西餐,只是在电视里见到过。尽管我曾经和现在的愤青一样厌恶西方的很多东西,但是对西餐的恶感却并不是因为心里那纯洁的革命情结。那时候电视里能看到的外国电视剧不多,也就《加里森敢死队》、《大西洋底来的人》等等,这些是我们那个年代的人共同分享的精神口粮。当时我看到电视剧里的西方人——其实我根本分不清楚是美国人、英国人、东欧的、西欧的、北欧的还是大洋洲的,只是看到他们在电视里反反覆覆地吃着两样东西,一样是牛排,一样是土豆。
后来时代进步了,有了类似《神探亨特》这样紧贴时代的电视剧可以看了,然后大街上终于不再只是穿着土喇叭裤跳迪斯科、打台球的社会青年,也有了正经八百老外出入了,和电视上看见的一样的西餐厅。我于是知道吃西餐要坐在一个小桌子前面,点上停电的时候用的长蜡烛,每人脖子上和大腿上套上抹布,防止和我一样吃饭漏嘴的同学弄脏衣服。比较上档次的话,还有人在旁边拉小提琴,或者远远地坐在那边弹钢琴。有人说这叫做享受,我觉得这根本是受罪,再穿上所谓很正式的衣服,把自己搞得和出席葬礼一样,这些同志们到底在享受什么?当然这个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折腾成这样,吃的也还是两块半生不熟的带血牛肉,外加土豆。
那时候我觉得吃西餐的人都疯了。
这应该是无知者无畏的思维方式,不过对西餐我的看法就一直这么持续到成年。到了日本后才开始有所变化,起因当然是因为饮食结构的变化,这由不得我。出门吃饭能吃什么?中餐?高档中餐是不错,但是吃不起。去王将这种地方?有那功夫我自己泡杯方便面不行么?没听说过出门花钱买罪受的,日本人喜欢吃王将是他们的口味不同,谁叫我是中国人呢!剩下的就只有日本料理和西餐了。
最初进西餐馆还是日本朋友请客。拉着进门,一脑门子汗,浑身不舒服,土惯了没办法。桌上摆满了刀叉,一层又一层不知道从什么地方入手好。还好朋友们耐心解释,什么从外吃到内,什么吃完了刀叉往哪个方向摆。和我从小知道的一样,那叫一个繁琐,那么多规矩,好歹先把菜端上来呀。
身为土鳖的我第一次吃西餐是在朋友的生日上,是在日本京都的一个hotel的顶层。吃完后,我对西餐的印象改观很多,原因很简单,牛肉太柔软了。另外,我发现其实只要你自己不太在意的话,吃西餐也不必太过于一本正经。谈笑风生也行(嗓门不要太大就可以),左顾右盼也行,其实没多少人在意这个,毕竟不是出席酒会。这使我壮起了胆子。于是乎一发不可收拾,四处吃起西餐来。其实仔细盘算,在日本出门吃西餐反而是最经济实惠的。日本料理?吃不起,一盘一盘上来,别看90%都是生的,连煤气都没开过,可光原材料和服务两项就够呛,更何况量少得可怜。尽管确实美味,但是大部分时候还是敬而远之的。中餐?中华料理在日本给我的感觉是“格差”太大,好像没有中间档次,要么就是满大街类似王将一样的店面,要么就是繁华地区的高级中餐馆,一盘菜好几千,如果真的甩开了吃,那下半年就别过了。就只有西餐,各种档次都有。而且吃course的话,价格都一目了然,虽然普遍都不是很便宜,但是只要你不是闭着眼睛一头扎进顶级餐馆的豪华包间里去,基本上吃多吃少,自己能控制。
我现在住的地方附近西餐馆很多,各式各样的,有一段时间常常出去四处品尝。一般来说,因为我不是很喜欢吃披萨和通心粉,所以对主食是这两样东西的意大利餐馆都不是太感冒。还是法国菜比较对胃口。也可能是因为凑巧的缘故,吃过的法国餐馆各个味道都不同。尽管一个course大致流程都差不多,但是每家都有自己的特色,倒是很有些意思。法国菜总的来说比较讲究情调,一个明显的感受是,法国餐馆和同样讲究情调的日本餐馆在盘子的使用上大抵异曲同工。一个直径30厘米的法国菜盘端上来,中间仔细看有个小槽,里面摆着可能是一根菠菜。然后我们用刀叉吃,因为怕一口吃完,所以非常认真地把这根菜切成一段一段又一段。虽然从前我非常鄙视这种行为,但是现在也习惯了。其实一道道菜端上来,慢慢地吃下去,仔细地体会一下不同的味道也是种享受。
西餐菜的味道最好能就着葡萄酒,仔细地品尝,随着时间流逝,吃完一餐后会觉得不单是吃了饭而且也度过了一段美好的休闲时光。我这种人是吃不出太多精细来的。一道菜,我的评论就只有好吃,或者不好吃。不过,相对中餐大口吃肉,大碗喝酒,呼朋唤友,杯碟碰撞,西餐的轻声细气、细水长流也别有一番滋味。
吃出学问,对我来说这辈子是没戏了,但是中餐也好,日本料理也好,西餐也好,都吃出点儿乐趣,体会体会这个地球上的各种味道,于我自己也是不错的人生体验。(来源:《日本中文导报》,作者:阮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