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五月十六日抵达地震重灾区绵阳北川查看灾情,并慰问参加抢险救灾部队指战员和受灾群众。 中新社发 陈文 摄
|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五月十六日抵达地震重灾区绵阳北川查看灾情,并慰问参加抢险救灾部队指战员和受灾群众。 中新社发 陈文 摄
|
中新网5月16日电 新加坡《联合早报》5月16日发表题为《对汶川地震的一些省思》的文章说,奥运年,中国经历了严重的考验,年初雪灾,此时震灾。自然灾害是坏事,然而坏事也会变成好事。因为突如其来的灾害不仅考验政府执政能力,也是中国接受全球聚焦下的考验,也可以说是接受全球的监督。
文章摘录如下:
四川汶川12日下午发生7.8级强震,灾情波及四川、甘肃、陕西、重庆、云南、山西、贵州、湖北等省市,灾区死亡人数近万,倒塌房屋50余万间。至笔者截稿时止,汶川地震震中地区约有6万人仍杳无音信。
这场突如其来的地震灾害,使处于迎奥喜悦中的中国民众大受挫折,也使全球和国人目光一下子集聚灾区。人命关天,中国党、政、军、民当将救灾当成了当前最迫切的任务。尤其值得关注的是,在本次震灾发生几分钟后,震灾信息就通过公开的媒体管道播发出来,使全国民众在第一时间了解灾情信息。政府主动公开的信息透明,既是对5月1日甫出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依法践行,也体现中国政府在遭遇突发性公共危机时执政行为和思维的双重进步。
时空拉回至同样震级的1976年的唐山,那时人为的信息壅塞不惟使救灾工作处于黑幕状态,也使全国民众陷入恐慌之中。当时除了泛滥的谣言,还有全国人民齐集街上搭防震棚的现象。从而形成信息不公开态势下不仅形成了不了有效系统的救灾合力,反而使全国各地过度消耗了和震灾无关的行政、财政、舆论和民意成本。
2004年的“非典”(沙斯)肆虐同样如此,起初的疫情信息不透明,也造成了全民性的恐慌。所以,此番汶川震灾固然惨烈,但由于政府信息透明行动迅速,有效地舒缓了民众的心理压力,使高层决策、国内外救援、舆论载体和民意指向,有机融合成一股力量,源源不断地流向灾区。这种力量既体现政府执政能力和意识的进步和升华,也濡染着普世的人类大爱,还有现实的物质和财富的奥援。人们有理由相信,当然也默默祈望,这场震灾所致的生命财产的损失能够降至最低限度。
灾区救灾工作是政府当前首要任务,而救灾工作必须将灾民的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断壁残垣之下,瓦砾灰堆之中,都有渴望救援的生命在翘首期盼,都有恐惧的灵魂和焦渴的眼眸需要救赎的光明。在残酷的自然灾害面前,救援的机构和人群并非灾民的救世主,而是惺惺相惜情境下的自我救赎,是平等博爱的生命自救。公众期望,不幸的灾情之后,我们的社会不再有宏大叙事式的总结和滥情式颂歌,而是从悲情中学会珍重生命、也更加重视民生民权问题,往后要让自己活得更有意义,让有生之年对社会的进步作出贡献。
奥运年,中国经历了严重的考验,年初雪灾,此时震灾。自然灾害是坏事,然而坏事也会变成好事。因为突如其来的灾害不仅考验政府执政能力,也是中国接受全球聚焦下的考验,也可以说是接受全球的监督。中国或有强大的经济实力承办好奥运,但是彰显自己的软实力,体现本国的人文关怀,赈济震灾,无疑也是对政府和国民的一大考验。(张敬伟)
图片报道 | 更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