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5月16日电 新加坡《联合早报》5月16日刊发评论指出,2008年以来从全球范围看,影响人类生存在和安全的仍然是严重的自然灾害。无可否认的是,任何天灾对于第一受害国的冲击,很快地会蔓延到邻国,甚至全世界,不容国际社会坐视不理。因此国际社会也关怀救灾国,并积极展开救援行动,是正确的。但在援助救灾之余,国际社会也应正视和天灾频发相关的气候突变与环保问题。文章摘录如下:
在人类历史上,严重的地震和强风暴等自然灾害,以及曾经爆发过大规模的传染性疾病,给人类社会和经济发展造成巨大的创伤。有史以来,地震和强风暴等自然灾害以及大规模传染性疾病的肆虐不仅曾夺去了数以亿计人的宝贵生命,并对社会经济造成惨重破坏。虽然受到收集数据方面等诸多因素的限制,经济学家目前还无法对历史上发生过的各种自然灾害和大规模传染性疾病影响社会经济发展做出正确的估算,但人们所看到的是,自然灾害的发生或大规模传染性疾病的爆发对社会经济的影响主要包括五方面:
首先是,直接造成的人民生命财产和经济损失巨大,多年经济发展积累起来的财富有可能瞬间毁于一旦,随之而来的种种间接经济损失往往也非常巨大,难以估量。
其次是,不但受灾地区和国家灾后的救援要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而且今后的重建和经济的恢复也需要政府动用巨额的财政支出,而且重建和经济的恢复都需一段时间。
其三是,自然灾害的发生或大规模传染性疾病的爆发,有可能加剧了社会的恐慌,扭曲了旅游、交通、运输等经济活动,导致社会消费缩减,进而引发通货紧缩,经济发展停滞。
其四是,灾害会造成公共设施的严重破坏和导致劳动力紧张,从而降低了经济生产能力。
其五是,严重自然灾害发生后,往往随之而来的是“次生灾害”,由此衍生的新的各种灾害使已有的灾情雪上加霜,危机进一步加剧和蔓延,导致社会经济陷入更为困难的境地。
中国这次地震的灾情以及经济受到多大程度的影响格外引起国际关注。除了救灾速度外,人们所关注的另一个层面是,近年来一直保持经济高速增长而成为亚洲乃至世界经济增长亮点的中国经济能否在这场危机中渡过难关,继续保持经济的稳定增长。国际社会和国际媒体一方面高度评价了中国抗震救灾积极行动,一方面也希望中国早日开展恢复重建工作,消除地震灾害对经济带来的负面影响,从而有利于亚洲和世界经济的稳定。
这不仅反映了当代世界各国间的关联度进一步加深,同时也体现了中国在世界中有着突出和重要的影响,中国的动向和发展变化牵动着国际社会的方方面面。因此,中国经济能否从地震灾害的阴影中摆脱出来,能否在这场危机中保持稳定和发展就成为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
尽管目前对此次中国发生的强烈地震及其对经济的影响有多大还不能做出准确的评估,但普遍认为,如果中国能够有效地采取灾后救援措施,有效控制灾情的发展和蔓延,防止“次生灾害”的出现,中国整体经济已有充分能力应付这次重灾产生的各种问题,并且仍有能力保持经济的稳定增长。目前看来,不仅灾后的重建和经济的恢复,都可能会在较短的时期完成,而且经济受到的影响也会受到控制,地震对中国的经济影响看来应该不大,对世界经济的影响更是有限。
缅甸风灾和中国地震发生时,正值世界经济在经历多年繁荣后处在一个调整和不确定时期。众所周知,主要问题是近期国际油价和粮价持续攀升,全球金融市场动荡加剧,全球范围的通货膨胀有持续恶化迹象。世界部分地区也因经济民生问题而导致政局的动荡不定,致使世界经济发展前景不确定因素不断增多。
虽然中国的地震和近年气候变化无关,但无可否认的,其他地区包括美国和缅甸的风灾,都可能是全球气候突变的一部分。许多科学家已警告,全球变暖或许会导致自然灾害发生频率提高。因此,密切关注和应付随时有可能发生的严重自然灾害和疫情,不仅是受灾国家面临的重大问题,也已经成为全球性问题,需要国际社会加强合作,共同应对可能发生的自然灾害和疫情。
国际社会在讨论如何通过国际合作,加强天灾预警能力、加速展开救灾工作之外,也应更深入地讨论如何以国际条约和国际合作协调行动,来减少破坏环境及生态的经济活动,加强保护环境工作,确保各国都展开爱护地球的可持续发展计划。(王东)
图片报道 | 更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