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7月28日电 香港《文汇报》今日刊登文章分析了中国公民海外频频遇袭的双重背景,提出为了避免此类事件的发生,海外华人和中国驻外企业应当在与当地社会沟通和融合上多下功夫。文章摘要如下:
中国一名女官员在非洲利比里亚被歹徒持刀刺伤,送院后不治身亡。经当地警方调查,凶手是刚从该培训中心技能培训项目结业的人员,当时企图潜入中国专家驻地行窃,被蒋崇玉发现后下毒手。
这是近年又一起中国人海外遇袭事件。这一、两年,尤其是今年以来,中国驻外公司和人员在海外遭到袭击的事件不断传来,几乎成为一种现象。既然已是一种现象,那么在中国公民海外遇袭的背后,就一定有一些具有共性的逻辑。
中国公民海外遇袭,具有大背景和小背景双重因素;既有每个袭击、绑架案的个性,也有作为一种现象的共性;既有外因,也有内因。归纳起来,所谓的大背景之一,就是近年恐怖主义日益盛行,各国驻外企业或多或少都有遇到袭击的事件发生。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驻外企业及其工作人员遇袭事件,有一部分并非针对中国,而是具有复杂的国际和驻国的背景。
中国崛起:传统外交受到挑战
大背景之二,是中国近年的崛起,其表现在中国企业的“走出去”,也表现在对能源的利用和竞争上,更表现在对国际市场的占有上。在这种情况下,中国日益外张的企业行为,本身就会对包括发达和不发达国家在内的全世界构成一定的心理威胁。如果说,西方发达国家的反应主要是通过贸易保护措施和政治、战略上的防范和抗衡,那么在一些不发达国家,这些威胁心理就有可能转化为对中国企业及其工作人员的报复行为。
因此,中国传统外交的做法已经遇到来自一系列非传统因素的挑战。所谓传统外交,就是着重发展与某一个国家政府的关系,然后由政府自上而下贯彻到各自民间。但在目前的复杂背景下,在一些不发达国家,其内政往往不稳定,政府与反政府组织和武装之间的内部矛盾错综复杂。因此,若某一国家的外来企业在对当地市场的占有和能源的利用下,稍有在驻在国人们看来不妥的举动,即可成为当地各种不同诉求团体共同报复的对象。过去中国传统外交只是外交部门的事情,但今天却已发展成为每个驻外企业及其人员的共同使命。以前有句老话“每个人都代表着国家的形象”,在传统外交受到非传统因素挑战的情况下,切切实实地得到了印证。
须注重与当地社会沟通
在这一大背景下,作为中国驻外企业,也必须在与当地社会的沟通和融合方面下一点功夫。从中国企业传统的习惯出发,中国驻外企业一般较多聘用中国国内的工人,这种做法在某些国家往往被解读为中国企业到当地抢人饭碗。另外,中国企业人员由于文化和语言等问题,一般较多独自生活,较少与当地社会发生联系;而若当地人们已经对中国企业进入和能源竞争产生怨气,那么中国驻外人员若仍是隔离于当地社会,那么双方的误解就可能日渐加深。
当然,由于中国企业驻外人员的文化习惯和职业素养参差不齐,因此笼统地讲与当地社会发生联系,又会产生另一种后果,那就是中国驻外人员与复杂的当地社会产生恩怨情仇,而导致更为凶险的后果。在这方面,中国驻外企业也须有一个较好的平衡和把握。
另外,不可否认,有一些中国在国外的人员,行为举止与失当之处。人们必须引起警觉的是:一些不正当的行为,在西方国家可能仅得到轻微处罚甚至被宽恕,但在不发达国家则可能被以与当地风俗不吻为由而遭到灭顶之灾。(邱震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