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4月4日电 最新一期香港《亚洲周刊》刊发评论说,今年开始,台湾政治日益“冲突化”,并渐由内部冲突向外部冲突移动。这是严重的警讯,值得全球华人正视。
原文摘录如下:
今年开始,台湾政治日益“冲突化”,并渐由内部冲突向外部冲突移动。这是严重的警讯,值得全球华人正视。
这一波以冲突为导向的发展,基本由春节后展开。包括“中油”、“中钢”、“中华邮政”的“逢中必改”,以及批斗蒋介石是元凶,要把中正纪念堂改名拆围墙,以及多次拆除蒋介石铜像,都是在制造并强化内部冲突。上述事件当然是为了藉炮制仇恨与对立意识,用“批蒋”达到“去中”的目的。这些动作由于其刺激性比较尖锐,因而受到较大的重视,但这也让人们低估了另一个可能更重要的话题——“国家语言发展法”草案的制定。
因为,对“台独”意识形态有理解的都当知道,“台独”必须藉清算历史而“去中”的终极目的就是要废汉语、废汉字,最后把台湾的河洛语的罗马拼音化成为他们的语言和新文字。当今在台湾的“急独”阵营里,其实早有一群人在使用这种新文字和新语言了。而为了达到此目的,第一步就是必须先取消掉所谓“国语”或“北京话”的合法性。“国家语言发展法”就是以“多元语言”这种似是而非的理由,将“国语”或“北京话”稀释掉的第一步。因此,该法的制订等于要藉语言符号的斗争,为最基本的“文化台独”合理化踏出重要的第一步。而因为被冠以“保护母语”及“多元语言”的诡谲帽子,它的企图也被掩饰。
除了在内部扩大冲突并延伸到语言符号层次,替“文化台独”做出法理化的准备外,在外部冲突方面,最近的“中华民国第二共和宪法”草案的提出,则无疑是为法理化“政治台独”所做的精心设计。这个草案之目的,乃是要把两岸分治这种政治现状写成“宪法”,因而它是现状的法理化,也就等于是“两国论入宪”,形同为走向“台独”的重要过渡。但就有如它用“多元语言”包装“文化台独”一样,在这个草案里,它也用了“中华民国”这个帽子来包装政治的“台独”法理化。
因此,所谓“中华民国第二共和宪法”,实在是个高明的骗术。陈水扁一方面拼命在清算“中华民国”的历史,而且“逢中必改”,要消灭“中华民国”在台湾的痕迹;但当发现必须用“中华民国”的帽子来作为过渡到“台独”的工具时,他又急忙把帽子从垃圾桶里找出来,洗刷重新戴上。而一旦达成目的,即可随时丢弃。这是“借中华民国的壳,上台独的市”。这种欺人说辞里,“中华民国”成了过渡包装,“台独”也就看似不是“台独”了。
台湾曾有人说过,“政治是高明的骗术”。而“中华民国第二共和宪法草案”则无疑是高明中的高明之作。它甚至主张把“国会议员”(即立法委员)增加到二百人。台湾在零五年完成了最近一次“修宪”,“立委”名额己被减半,只剩一百二十五人,选举制度也改为单一选区两票制。这意谓着目前在位的“立法委员”至少有一半将失去职位。在过去半年多里,这些“立委”主张再修宪,把名额修回去的主张已告出现。而今在这个草案里主张将“立委”增加到二百人,这等于正式向“立委”开出了交换条件,只要“立委”支持该草案就可换到职位的保障。由于台湾的“修宪”“制宪”必须由“立法院”发动,通过后才交付“公民投票”,该草案以利益交换的方式来推动“宪法”草案,手段卑劣。
这项草案用“立委”职位保障和“立委”权力扩大,让“立委”有“监察权”,来交换到“法理台独”的第一步,同时也交换到由“总统制”改为“内阁制”;它既可藉此收编蓝营“立委”,也可让马英九纵使当选“总统”也变成无权的虚位“元首”。当然,说不定陈水扁还可藉此继续担任“总理”。
“中华民国第二共和宪法”在权力上精打细算,且为“法理台独”走出了重要的过渡一大步,也意谓着两岸紧张将被推向一个新的高点。因此就在推动“第二共和宪法”同时,陈水扁另外一些为两岸紧张营造气氛的动作也陆续展开,包括把“四不一没有”改成“四要一没有”;最近又为台海军事冲突大肆炒作,日前的“反斩首”军演就是最新发展。
有些海外评论认为这是陈水扁为逃亡做准备,当然是无稽之谈。由“四要一没有”、“第二共和宪法”,再到反斩首军事演习,其实是在为两岸的对立紧张加码,一方面是配合“中国军事威胁论”,另一方面也是在岛内营造新的对立紧张,让内部对立和外部对立最终转化成选举的政治资产。
由于零七年“立委”选举和零八年“大选”的暖身开始,今天的台湾政治已进入新的冒险主义当道的时刻。不但台湾内部的对立与冲突将会被导向极大化,台湾的外部紧张也将会往极大化方向移动,内外擦枪走火的可能性都无法排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