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从本网直接下载使用,如欲转载请与原刊发媒体联系。)
2007年1月23日上午,全美华人关注已久的贺梅抚养权案峰回路转,田纳西州高等法院推翻2004年孟菲斯巡回上诉法庭剥夺贺绍强夫妇父母权的判决。从不到1岁起就离开生身父母,很快要过8岁生日的小贺梅,有望很快与贺家团聚。正如贺绍强所说,“当她每天早晨醒来时,她将会看到她的妈妈爸爸和弟弟妹妹,我们都有一样的面孔。”
“可怜天下父母心”,贺家漫漫7年的煎熬,锲而不舍的抗争,终于有了令人欣慰的结果。我们由衷地为贺绍强夫妇感到高兴,为田纳西州高等法院主持正义喝彩。这是情理的胜利,也是法制的胜利。情理法的一致,在此案判决中得到了美妙的统一。
贺梅案即将落幕,然而,此案留给我们的思索是多方面的,留给我们的教训是长远的。
首先,贝克夫妇的行为,以及孟菲斯巡回上诉法庭的判决,有着种族主义的浓厚阴影在晃动。当初,孟菲斯巡回上诉法庭钱德斯法官对贝克夫妇和贺氏夫妇哪一方更符合父母资格进行对比,认为贺梅在美国将比回到中国拥有更好的生活。
这种看法是根本错误的,如果这样的说法成立,美国人的生活水平世界最高,是不是说美国人可以随意将穷国人家的子女据为己有?富人可以随意将穷人家的子女据为己有?十指连心,再穷人家的父母也是父母,再穷人家的子女也是子女。以经济能力作为抚养权的依据,无疑有种族和阶级的优越感在作祟。此例一开,后患无穷。
第二,这起官司打的是抚养权的争夺战,实质是对贺梅爱的争夺战。我们不否认,贝克夫妇对贺梅有执著的,超越亲情的爱。但是,这种爱却走向了极端,走向了排他和仇恨。这也凸显了中美文化的冲突。令人感动的是,打赢了官司的贺家,并没有因此记恨贝克夫妇。贺绍强一再强调说,“我们想要我们的孩子记住他们(贝克家)的好,他们的爱。”在其中,我们看到了中华“恕道”的影子。我们衷心希望,一切为了孩子,贺梅并不因此案判决得到了生身父母而失去养父母,而是由一家之恨,变成两家之爱。这样的结果,才对贺梅今后的成长最有利。
第三,中国人来到美国,除了要克服文化的差异外,尊重和熟悉美国的法律,也是非常重要的。当初,贺家因为经济拮据,“自愿放弃监护权” ,以为孩子不管怎么样都是我的,留有模糊的空间,给贝克夫妇抓住了把柄,导致了这7年的煎熬。入乡随俗,华人来到美国,绝不能以想当然,以“情理”和“习惯”出发,自以为是地处理问题,否则就要吃大亏。
第四,正如美联社报道中指出,从贺案爆发至今,贺家一直得到从中国大使馆,华人团体,到华人媒体的鼎力支持。主流媒体注意到这一点,说明华人舆论在潜移默化中对此案起到了作用。贺案说明,在维护权益,维护公理正义方面,华人不应因籍贯和信仰的不同发出不同的声音,这样,才能获得主流社会的重视和尊重。
贺梅案判决并非是一个故事的结束,而是新故事的开始。贺案是否给小贺梅留下阴影,她能否与已经十分陌生的生身父母很快融合,也是令人关注的。愿小贺梅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获得她应该得到的爱,贺家也一路走好。(摘自美国《侨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