频 道: 首 页|新 闻|国 际|财 经|体 育|娱 乐|港 澳|台 湾|华 人|留 学 生|IT|教 育|健 康|汽 车
房 产|电 讯 稿|图片·论坛|图片网|华文教育|视 频|产经资讯|广 告|演 出|图片库|供 稿
涓浗鏂伴椈缃-404椤甸潰
■ 本页位置:首页新闻中心华文报摘
站内检索: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中日历史讨论需要好环境

2006年12月29日 10:42

    12月26日,中日共同研究历史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在北京开幕。会议将讨论共同研究的宗旨、工作程序,确定今后将要共同研究的专题。 中新社发 李静 摄


版权声明:凡标注有“cnsphoto”字样的图片版权均属中国新闻网,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使用。

  (声明: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从本网直接下载使用,如欲转载请与原刊发媒体联系。)

  26日至27日,中国和日本专家终于坐到一起,共同研究纠缠两国恩怨的那段历史。以期化解心结,为中日间的合作与发展消除障碍。

  这场来之不易的会谈让人感慨。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算起,日本侵华十四载,给中国留下的伤痛至今仍难以抚平——南京大屠杀幸存者怎么也擦不掉的梦魇、慰安妇的晦暗生活、毒气弹的横祸……

  历史问题与政治意志、民族情结扭结在一起,让两国关系逡巡难前,甚至曾有再度滑入互为雠仇的境地,中日历史之“结”似乎无解。在这个意义上,这次会谈本身就是超越性的成功——重要的不是谈了什么、达成多少共识,而是双方愿意静心坐下来谈的姿态。

  中日两国一衣带水,文化经贸交流源远流长,两国人民的利益不会受制于哪个党派或哪个政客,也就是说,在中日历史棋局中,个人意志违拗不了民族发展的大势。

  历史的客观存在是任何人都无法抹杀或虚构的。还原历史真相,其目的仅是对民族自身负责,德国人敢于承认纳粹分子对犹太人的屠杀,法国人著书将1860年火烧圆明园的主要责任归咎为法军,按照他们的解释:历史的是非早在历史中便有定论,但每个民族均应有对历史的“记忆责任”。

  当然,研习历史,亦不宜荷载他物。正如此次会议的中方主席、中国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所长步平所希望那样:“国人在中日共同历史问题上不要掺杂太多感情因素,给我们创造一个良好的讨论环境和条件。”

  这让笔者想起了不久前在大陆央视热播的《大国崛起》,对于该片的用意,其总策划人麦天枢有一个表述:倘若中国观众能够理解“妥协”在大国崛起中的作用,他就很满意了。因为拥有妥协的智慧,才可能成为真正的大国,不是霸权,不是独大。这种智慧是否也同样适用于中日历史研究?

  (摘自美国《侨报》12月28日评论)

 
编辑:魏恒】
:::相 关 报 道:::
·澳报:尊重历史事实 中日关系发展才能凝聚共识
·扬言拒绝中日研究涉台成果 台称想与日共研历史
·中日共研历史的理性光芒
·中日闭门共研历史 日方承认“南京大屠杀”存在
·中日共同历史研究中方专家:警惕否认侵略的言行
·中日明起研究历史问题 日政府期待改善两国关系
 

涓浗鏂伴椈缃-404椤甸潰

  打印稿件
 
涓浗鏂伴椈缃-404椤甸潰
[每 日 更 新]
- 中国赴日留学人员人数累计达到九十万人
- 台"陆委会"副主委:江陈会对两岸关系具重要意义
- 大陆海协会副会长张铭清抵台湾 参加学术研讨会
- 国产新舟60支线飞机成功首航 飞行平稳噪音不大
- 阿利耶夫再次当选阿塞拜疆总统 得票率为88.73%
- 九名中国工人在苏丹遭绑架 大使馆启动应急机制
- 证监会:城商行等三类企业暂停上市的说法不准确
关于我们】-新闻中心 】- 供稿服务】-图片库服务】-【资源合作-【留言反馈】-【招聘信息】-【不良和违法信息举报
有奖新闻线索:(010)68315046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法律顾问:大地律师事务所 赵小鲁 方宇
[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京ICP备05004340号] 建议最佳浏览效果为1024*768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