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电影,你压根不会有时间的概念。它是一种飞翔,也是一种沉醉。结束,幕落,你方悚然而惊,怅然若失,不情愿地回到现实之中。
《梅兰芳》,148分钟。看得很累。
邱如白要承担的东西太多
有人表扬孙红雷扮演的邱如白,一身是戏。有人批评他演得太过。第一次看梅兰芳演戏震惊赞叹中魔之后,邱在梅的一生中充当了追随者、知己、兄弟、编剧、策划、管家等等的作用。痴情,热烈,奉献,霸道——丰富而夸张的表情轮番在孙红雷的脸部出现,浓烈得足以砸醒一切的感情白痴。够有表现力!够才气!看戏的累,可能也是由此造成。
邱如白要承担的东西太多,他当然是故事片中梅兰芳的情深知己,他也是编剧不时要跳出来告诉观众梅兰芳价值的解说员,他同时还是导演要直抒胸臆过一把瘾的情绪代体。“谁要是毁了梅兰芳的那一份孤单,谁就毁了梅兰芳。”——这句深刻的“点题”之语,是必定要声情并茂吟诵而出。聪明痴情的邱如白嘻笑怒骂,呈现类似小丑一样丰富怪诞的表情,他时而要入戏时而要出戏。当观众走进他与梅兰芳的情谊,接下来的几句念白马上令你产生“间离效果”。
平庸者对一个超越者的臆想
《梅兰芳》的戏是三段式的。少年梅兰芳与老生十三燕的打擂台,梅兰芳脱颖而出走向新时代。一个是后生辈,一个是爷爷辈。擂台的结果是以十三燕的败与死告终。旧式艺人的戏骨,死与生的对衬,在一对戏档的故事里,导演要完成那么重大的设想,场面够冲突够戏剧够悲壮够鼓舞,但是明知道爷爷在最后的比拼中会送命,而少年梅兰芳仍平静参与,那样的设计,是否与主人公一生温和谦虚典雅的性格有着很大的相悖?
不是只有对立的戏才能有所烘托。人为的对立是简单粗暴而俗套的。当我们看到十三燕的玉手镯送给梅兰芳的新婚妻而自己悄然逝去,真不知道那是一种什么感觉,应该是一种什么感觉。
第二段戏,就是媒体喧哗的“梅孟之恋”。在七情上脸的孙红雷的反衬下,黎明的温和舒缓倒成就一种低调的优雅。他不用拼命去“演”,清清淡淡便也得了与人物大体轮廓的近似。章子怡在银幕上够青春够靓丽,问题是,这两人怎么看着都似乎不来电的样子。直到36分钟的戏接近结束,离别前,孟小冬的一句“畹华,不怕!”让人的心起了一点波澜。是每个人对“离别”的特殊敏感,也因为这句台词里有着某种情深——恋爱中的女人都有着深刻的本能的母性。
但是,还有一种情感在抵触这一声“畹华,不怕!”——不愿意看到中年的典雅的梅兰芳需要一个过于年轻的女子的鼓励。导演显然要调动起观众对梅兰芳既赞叹又悲悯的感情——为了大师人生中的种种不自由。所谓的孤单,身世的,心里的,还有爱不能得的失落惆怅。那是我们这些平庸的人臆想一个超越的人的再一次平庸。悲悯,那样一种高智商的境界真是不能随便发挥的。
看梅兰芳先生的照片,总是震撼他那一双举世无双的眼睛。那一见难忘的眼神,平静而镇定,温和而清冷,那是与现实、日常、尘嚣隔着距离的眼神。梅先生的唱、演以及人生,除了庄重典雅,还应该有着飘逸之美,他是有着自己完整而独立的精神世界的。这飘逸之美是很难容自上而下的“悲悯”去解说的——那太自以为是了。“梅孟之恋”最终成了“第三者插足不成”的平庸段落。东方式的自怜甚至自虐是一种格局小的东西,那种风格的煽情也许能在通俗的层面上多赢得大众呼应,也许更讨西方人的喜。
对于那种“因爱分离,干净得只有一个拥抱”的我们过于熟悉的东西,再由熟悉的明星来演,那个效果也就可想而知了。换两个陌生的演员或许还没有这样“双重做秀”的感觉。但明星,是这部大片打的一张得意之牌。
京剧唱段 最使人激动
第三段,“蓄须明志”的重头戏。日本鬼子凶恶的嘴脸,刺刀,牢狱——这些似曾相识的镜头扑面而来的时候,不知说什么好。想象力的平庸与有限。据说梅兰芳与日本军队并无正面冲撞。看资料得知,8年抗战,梅先生不演戏,生活开支上是需要卖东西的。这样一种坚韧,这样一种坚守,是如何使人肃然起敬啊!有面对刺刀的英雄,也有坚贞八年微笑而不屈的雅士。有一种风骨,能站在时代之先,也能始终超越时代,具飘逸之美的人好似半人半仙。
电影《梅兰芳》,最使人激动的,是那些京剧的唱段。梅葆玖幕后配音的《樊江关》、《女起解》、《黛玉葬花》、《游龙戏凤》、《一缕麻》等,以及王珮瑜、张克配唱的老生段子。再现京剧的美和好是影片的贡献。而《梅兰芳》,只是《梅兰芳》剧组演绎的梅兰芳。大师的真实与境界永远高高矗立在那里,能够解释与不能解释将永远是一种丰厚的存在。(来源:新加坡《联合早报》;文/南妮)
图片报道 | 更多>> |
|
- [个唱]范范个唱 张韶涵助阵破不和传言
- [情感]男子街头菜刀劫持女友
- [电影]《非诚勿扰》片花
- [国际]乌克兰议员在国会比试拳脚
- [娱乐]庾澄庆说没与伊能静离婚
- [星光]小S台北性感代言
- [八卦]江语晨与周杰伦绯闻成焦点
- [科教]南极科考雪龙船遭遇强气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