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两个千金,每天晚上睡觉之前都要费一番踌躇,先解决一个重大问题:明天穿什么?两个人唧唧哝哝半天,挑了式样再挑颜色图案,上衣和裤子要搭配,脚上的袜子和头上的蝴蝶结也要搭配,不把抽屉里面的衣物翻出来散满一地毯不能算完事。不仅如此,她们所有的东西,包括文具、影碟、书本、玩具……都是刚买回来的时候兴奋几天,新鲜劲儿一过便开始毛手毛脚,走到哪里扔到哪里,丝毫不知道爱惜。
想我们小的时候,一年四季的换洗衣服也就是那么几件,哪里有挑三拣四的余地?买来的玩具也有限,只是树枝草叶、泥巴石子、线尾布头,无一不可以自己拿来做玩具,现在回忆起来也只觉得趣味无穷。
她们如今生活条件好了,以为张口就有饭吃,伸手就有衣穿,一应玩具、器物、零食的种类数量务求其多,要了还想要,旧的还没有坏,先惦记着换新的,物质上丰富得过剩,也不见得他们的童年因此比我们的更快乐,更幸福多少。
某天老大雪儿看见儿童版的《时代周刊》上有篇文章说,非洲有很多孩子死于饥饿,大惑不解地跑来问我:“妈妈,人怎么会被饿死?”
“没有东西吃,一直饿着,当然就活不下去了,”我回答。
“他们可以到商店里面买啊,怎么会没有东西吃?!”
“他们没有钱,买不起。”
“银行里面有钱啊,去取出来不就可以买了?”她还振振有词——简直半窍不通,叫我哭笑不得。书上记着,晋惠帝司马衷执政期间,逢大灾之年,听朝臣报告说民间谷物歉收,许多百姓没饭吃,活活饿死。惠帝无比诧异,心想既然无米做饭,那就吃肉好了嘛!他那一句“何不食肉糜?”的反问让后世子孙鄙薄这深宫里养尊处优的皇帝一千多年。如今可倒好,这荒唐故事翻版到我自己家里来了。
昔日朱子治家有名言:“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小孩子不懂得知足知止,不懂得惜福是不对的。
《红楼梦》里荣国府那样的钟鸣鼎食之族,王熙凤的独生女巧姐儿,抱在奶妈怀里,玩的也不过只是一只佛手果。此地小孩子们都喜欢的紫色恐龙大邦尼,不也在电视节目中教孩子们刷牙的时候关上水龙头?可见俭约还是良好的生活习惯,并不等于孤寒吝啬。
于是我带她们参观博物馆,看科教片,蒙以养正:地球上的资源有限,凡纸张、水、电都不要浪费。平时更少不得要订立若干规矩:吃菜不可以挑肥拣瘦,自己碗里的饭颗粒不得剩下;物不尽其用不能丢弃,凡不细心爱护造成的损坏不得再买新的……等等。
可是,美国这方水土养育出来的人,实在浪费已经成性。他们老师在课堂上虽然也反反复复讲“Reduce, Reuse, Recycle”,但一遇到现实具体的问题就不灵了。
雪儿带三明治到学校去当午餐,我说吃不完的还留着下午当点心,她老师却教她扔进垃圾桶;她的一支铅笔用到还剩下三、四英寸,我说可以继续用,老师却说应该换新的了……诸如此类的小事多如牛毛。并非那些老师存心和我唱反调,而是他们自己从小就没有节俭的概念,否则美国区区三亿人口怎么至于耗费地球上40%的自然资源?
如此这般,我这头连哄带骂,苦口婆心,孩子们只当耳旁风,还要嫌我小题大作。有时气极了恨不得抓过她们来狠揍一顿,又怕被贤德的邻居们告上公堂,只好悻悻然偃旗息鼓。唉,孺子难教。人家说美国是孩子们的天堂,殊不知这天堂里生长的孩子身在福中不知福,真正应该送出去上山下乡,好好改造改造。(摘自美国《侨报》;江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