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出生在南美洲,少年时移民来美的朋友,向我说及儿时一件趣事。那年代,小孩子最向往的是流行歌手的演唱会。票早买下,一天天掐指头算,还有多少天。海报上的演出日期就在明天,今夜休想入睡。外婆坐在床头,看小孙孙翻烙饼一般动个不停,感慨地说:“不用急嘛,这会儿你恨不得把时光缩了又缩,演唱会最好在下一个小时开幕,其实,明天来了,生命又缩短一天了,值得兴高采烈吗?”他那时太小,听不懂外婆悲凉的哲理。到叹息韶华不再时,早已“鬓已星星也”!
这一往事引出一个问题:生命的长度怎么算?死了的容易算;未亡人、遭过生死之劫的人也不难,反正他们往后的生年都视作多余,可有可无。更悲壮的一类,巴不得马上翘辫子去。至于活着的一类,怎么回答“还有几年好活”这一难题?当然,批流年的、解易经的,看掌纹的,都能给你一个要么模棱要么“铁口直断”的答案,问题是你信不信?我没兴趣窥看阎罗王的“生死簿”,晓得了最后的秘密,人生还有什么惊奇?活着成了倒数,死亡的阴影清晰而沉重地压迫着你,还怎么活?好了,既不愿知道“往后”,只好采取这样的算法:活过的才算。比如说,你如今行年60,这就是任何神明、灾厄能够抢掠的一甲子。
不过,明白这一层与否,并不妨碍过日子。由此引申出来的另一命题:哪些财富真正属于你?搞清楚了,倒有警世意义。
不错,银行里的存款、401K户口、房屋、土地、保险箱里的珠宝、某人的遗嘱把你列入继承人,所有这些,都是你的。然而,你据此可说,全球首富盖兹的数百亿财产,属于他自己吗?对超级富豪而言,财富统计表上的每个零,对本人的生活发生实质性影响吗?所以,稳妥的标准是:花掉的才是自己的。算法和寿数相同。把这一算法运用得最好的,是挥金如土的浪荡子。好在,庸碌之辈如我,即便被恩准“随便花钱”,依旧是阮囊,最出位之举是除夕吃顿龙虾。说到底,无非是:生命也好,财富也好,须着眼于当下。(摘自美国《明报》;刘荒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