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地时间11月21日晚,主题为“留学、创业、海归”的第四届企业精英美国论坛在纽约哥伦比亚大学举行。来自中国国内的10数家民营企业负责人与在纽约当地的逾300名中国留学生“面对面”,希望借美国金融危机工作难找之际,吸引优秀留学生回国就业,为民营企业“储备人才”。图为在哥伦比亚大学的讲堂内,中国民营企业家的演讲吸引了众多中国留学生。 中新社发 魏晞 摄
|
当地时间11月21日晚,主题为“留学、创业、海归”的第四届企业精英美国论坛在纽约哥伦比亚大学举行。来自中国国内的10数家民营企业负责人与在纽约当地的逾300名中国留学生“面对面”,希望借美国金融危机工作难找之际,吸引优秀留学生回国就业,为民营企业“储备人才”。图为在哥伦比亚大学的讲堂内,中国民营企业家的演讲吸引了众多中国留学生。 中新社发 魏晞 摄
|
中新网12月19日电 金融风暴使近期“海归”回国发展的数量激增。意大利《欧联时报》12月19日刊发时评文章指出,虽然中国的发展需要海归精英,中国对人才的渴求是迫切的,但是那些抱着只要有海外留学背景就一定能得到金饭碗的思想,恐怕也照样行不通。大多数中国企业看中的是海归所具备的能力和素质,而不是仅仅是一纸“洋文凭”。所以留学生们应该客观冷静的分析自身条件,选择一条最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而绝非盲目追随“回国热潮”。
文章摘录如下:
金融风暴横扫全球,受到这场风暴的波及,覆巢之下岂有完卵?在危机笼罩的国家和地区,举步维艰的各个行业纷纷忙着准备“过冬”,伴随经济危机的裁员减薪潮在这个冬天上演了,只是所有人都不知道这个冬天还将延续多久……
面对如此残酷的现实,近期“海归”回国发展的数量激增,大批海外留学生纷纷收拾行囊回国,准备在本土大展拳脚,寻找自己事业的新起点,一股“归国热潮”正在逐渐被掀起。
在中国历史上,大规模的人才回归一共有两次。第一次是在新中国成立初期,以著名科学家钱学森等为代表的海外华人纷纷放弃优厚待遇回到中国,投身于中国的建设。第二次是在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后,出国留学人数达到了150多年来的最高潮,同时大批留学生在这个时候选择回国创业,形成了又一次强大归国潮。而这一次兴起的“归国热潮”的背景则是全球金融危机肆虐,留学生面临严峻就业压力,多少有些不得已而为之的尴尬。
笔者发现,最近中国媒体和不少海外华人媒体的报道中均对此次“归国热潮”持肯定态度,并积极鼓励留学生们回国创业。那么回国创业这条路是否对于每一位留学生都适合?是不是只要回国就注定一定可以大有作为呢?
就目前形势分析,可以得出一个乐观的判断,中国是受到金融危机影响最小的国家之一,同时中国政府做出积极应对,进行国家宏观调控,例如中国政府出台的十大措施,未来两年里将投资4万亿元大规模扩大内需等政策,使得目前和未来一段时间的中国国内经济可以保持相对平稳的发展。同时,为了应对危机,中国会加快“走出去”的脚步来促进近一步的国际化,中国各个企业对既懂中国国情又具有海外学习经验的海归精英人才的迫切需求,的确可以给海归们创造更多用武之地和施展拳脚的机会。以上这些都可以看作海归们选择回国创业的理由。
盲目乐观并非中国人的处世方式,所以给“归国热潮”降降温也许可以让我们更冷静的看待问题。
尽管中国受金融危机的冲击相对较轻,但是这场危机究竟会延续到什么时候无人知晓。虽然中国的发展需要海归精英,中国对人才的渴求是迫切的,但是那些抱着只要有海外留学背景就一定能得到金饭碗的思想,恐怕也照样行不通。大多数中国企业看中的是海归所具备的能力和素质,而不是仅仅是一纸“洋文凭”。中国的就业形势恐怕也并非如想象中的那么乐观。毕竟近些年“海归”变“海待”的事例屡见不鲜。
除去客观原因,再来分析海归本身,大多数留学生都是同龄人中的佼佼者,有了国外求学工作的经历,难免都会有一点小小的优越感。这样一来他们对自己的期望值也会比较高,估计没有人不期待高职位,高薪。这样一来在目前大批“海龟”蜂拥回流的大趋势下,难保留学生就业压力不会增强,要想获得理想的职位恐怕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在当前复杂的经济形势下,对于广大留学生而言,应该客观冷静的分析自身条件,选择一条最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而绝非盲目追随“回国热潮”。(博源)
图片报道 | 更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