亟需重视灾后的心灵重建
2008年05月20日 15:55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发表评论
5月19日下午,四川绵阳灾区九洲帐篷学校开班,老师和小学部的同学们做游戏,缓解孩子们的心理压力。 中新社发 霍潺 摄
版权声明:凡标注有“cnsphoto”字样的图片版权均属中国新闻网,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使用。 |
|
中新网5月20日电 《日本新华侨报》5月20日刊发评论指出,灾害作为一种深重的苦难,不仅在于它那一瞬间的摧毁之力,更在于它以灾难记忆的方式留存心灵,使苦难更长时间地延续。中国地震灾害后破碎的家园需要重建,但更需要重建灾区人民的心灵家园。文章摘录如下:
有研究表明,重大灾害后精神障碍的发生率为10%-20%,一般性的心理应急障碍更为普遍。此次“5·12”汶川地震发生后,尽管还没有具体数据表明灾后心理疾患者是一个多大的群体,但毫无疑问的是,他们存在着,劫后余生,沉默不语,但内心的伤口无时无刻不在扯动着对灾难的惊悚记忆。
灾后破碎的家园需要重建,但更需要重建灾区人民的心灵家园。正是因此,灾后心理干预又被称为心灵重建。我们看到,汶川震后,心理干预工作随即启动。国家卫生部组派的危机干预小组,相关精神疾病医疗部门及心理卫生中心等机构组成的“灾后心理救援志愿队”,均第一时间赶赴灾区;此外,一批NGO组织也广泛招募灾后心理干预志愿者。香港特区政府以及多个省份派往灾区的医疗支援队中,都出现了心理医生的身影。
但也应看到,像灾后救援有“黄金72小时”一样,灾后心理干预也有“黄金72小时”,然而与大量急需心理安抚的人群相比,这种心理干预力量仍显薄弱。另外,目前灾区的心理干预,仍只能针对一些遇难者家属、幸存者与儿童,而事实上,那些处于灾难外围的人群,包括救援人员、官员、记者、遇难者同事,以及通过媒体间接体验到灾难冲击的一类人,同样需要接受到及时的心理治疗。
正像世界卫生组织专家所断言的,没有任何一种灾难,能像心理危机那样给人们带来持续而深刻的痛苦。需要通过及时的救援,让幸存者不死,更重要的是,还需要及时有效的心理干预,让经过大灾的人民不会孤独,不会害怕,不逃避,也不沉溺,让生还者拥有安宁,让幸存者可以静好,“心安之处是故乡”。(杨耕身)
【编辑:王海波】
相 关 报 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