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起许多片子,《南京》并不煽情,它只是平静地讲述一场战争、一个民族的苦难、另一个民族军队的兽行,以及几个第三方普通公民在地狱一样的彼时彼地、神性般的救赎,却足以令你心里波涛汹涌。
看电影《南京》(Nanking)之前,以为自己对中国抗日时期的南京大屠杀事件知之甚详。没想到,电影让我惊讶,我对历史认识的不足。
平静地讲述兽行
从电影的角度来看,它技巧不多,但片中大量的陈述、图片、影像压得人喘不过气来。人类可能做出的残暴行为,在许多惊悚恐怖片中已司空见惯,只是没想到,当一些史实中的暴力,通过幸存者的重新转述,或是珍贵镜头的呈现,仍让人深深震撼。而震撼两个字,我这才发现,在虚构的商业片影评中,未免太滥用了。
片中最珍贵的一幕是,一个叫约翰马吉(John Magee)的西方人,用16毫米小摄影机冒生命危险偷拍的胶片,以纪录日军让人背脊发凉的兽行。还有在日本和平组织的帮助下,总算找到几个肯出来讲述当年亲身所犯暴行的日军老人的片段。
被张纯如“盯”上
本片根据旅美华裔女作家张纯如作品《南京暴行:被遗忘的大屠杀》(The Rape of Nanking)改编,美国人称为中国版《辛德勒名单》(Schindler's List)。它讲述当年8名欧美商人和宗教人士在南京建立避难区,保护了近25万市民免受日军暴行的历史,因为是从外国人视角讲述史实,所以更显客观、真实、珍贵、感人。
张纯如完成作品后,才36岁的她竟选择开枪自杀。看完电影,才明白她深入书中世界,如何能承受不能承受之重?
《南京》制片人泰德莱昂西斯(Ted Leonsis)说,他投资这部片子是受到张纯如作品的启发。三年前的圣诞节期间,他在巴哈马群岛度假,在旅馆的房间里无意间从报纸上看到了张自杀的讣告。看完报纸后他随手把报纸扔到废纸篓,但报纸的一角却露在外面,上面女作家那双纯洁无邪的眼睛“一直在盯着他”。于是他在回家时又把那张报纸放入了行李中。
回到纽约后,他找来了张的原书阅读,阅完后他为自己对这段历史的无知感到羞愧,并深感大多数美国人根本不了解当年发生在遥远中国的这段历史,于是决心开拍本片。
它不反日,而是反战
今年是南京大屠杀70周年,中国国内推出大量南京大屠杀题材的影片,不过据说本片是水准最高的一部。
世人应该感谢,在大家选择遗忘、怀疑、保持冷漠的时代,还有一部电影可以承继中华民族曾经的惨痛记忆,试图还原历史真貌。它见证个人在面对邪恶时所体现出的勇气和信念,且以严正的态度对待历史,借以敲醒人性深处的良知。
南京大屠杀对民族思想及人类生存有何意义?网上有人说得好,它不是反日,而是反战;它是我们必须承载的重量,一个民族可以保持清醒并汲取力量的源泉。(摘自新加坡《联合早报》;洪铭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