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笔时还没有看《色,戒》电影。文章是早看了,当时也没太留意这是张爱玲酝酿了数十年,且有多方面实际故事背景资料的创作。印象中觉得这篇小说特别隐晦老辣,似乎意犹未尽。
电影得奖后,读到不少有关导演李安的构思,重新看了一次张文,方才发觉文章中有很多场景描写得非常生动细腻,就像做戏一样,以导演的“嗅觉”看了一定会发出会心微笑。而且以张文一贯的含蓄精炼,有很多意在言外的想象和时空交错,电影可以有很多发挥的余地。
但是从一个《色,戒》文章读者的角度来说,很担心文章在不同媒体出现时,还能保留这篇小说的风格、气质和色调吗?——这和是否得奖没有关系,得奖是以电复印件身的独立质素和优点而获胜的。对电影来讲,小说只是电影剧本的原始素材而已。原作的精神和味道是导演和编剧对张爱玲的著作、对“张迷”读者以及对自己的交代。电影节的评审不管这些,也管不了。
看过电视剧《她从海上来:张爱玲传奇》,编剧是王惠玲。电视台导演的功课做得很粗糙:三、四十年代上海贵族化圣玛利亚女校学生竟然会在饭堂门口人人手托一只搪瓷小面盆装饭吃,圣约翰大学学生说的英文听起来倒像在讲中文。《色,戒》的时代背景是距今七十年的抗日战争,年代更加久远了。电影编剧也是王惠玲。不过以李安的年龄、阅历和严格要求,考据功夫相信会做得很足。(摘自美国《明报》;洪若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