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5月10日电 日前,米兰华商代表同市政府官员、米兰当地居民组织举行了对话,不但化解了因众所周知的事件造成的对立态势,而且通过理性协商,使华人期望取缔“小推车禁令”的谈判取得实质性进展,堪称海外华人利用公权力维权的一次胜利。对此,美国《侨报》日前发表了署名为“亦菲”的评论文章:《“米兰事件”:对话胜过对抗》,对此进行了分析,全文如下:
意大利米兰华商事件近日已划上句号。当局决定,每天除少数时间禁用小推车外,其余时间都放行。这个结果令当地华商释然的结果对海外华商是一面难得的镜子。
“米兰事件”圆满解决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华商代表同政府官员、当地居民进行友好、坦诚、务实的对话。这场对话,不但化解因事件造成的对立,而且使的谈判取得实质进展。
对话胜过对抗的意识开始成为主导。对话就是从误解到理解,最后达成谅解的过程。而对抗只会加剧情绪,毫无意义。
应该说,许多华商选择游行示威也是迫于无奈。但分析华商与当地政府的对抗,一个需引起注意的现象是,每遇华人出事,动不动与当地人的“仇华”联系在一起。
平心而言,种族歧视在多元化的社会仍然存在,就连美国也不例外。但一小部分人的偏见并不等于主流民意,更不等于官方的意愿。华人在他国欲维护自己的权益,首先就应放下对“仇华”的担忧,不能被精神包袱压倒。
对话也是融入社会的标志。从某种角度而言,华人融入当地社会过程,也就是发挥团队力量的过程。解决辱华事件,维护同胞利益,需要推出能秉公办事、懂法律、有协调能力的领袖,由他们去负责沟通。
由此可见,往昔那种埋头赚钱,轻视群体内部交流的做法多么不足取。
融入当地社会,还需要华商跳出华人固有的圈子,经常与当地人交朋友,了解当地人的诉求情绪。甚至融入当地政坛,参与选举,用选票体现本族群的力量。